走海南:省博物馆仙凡之间

标签:
黎族苗族闽粤文化纺织艺术文化 |
分类: 赣琼两广 |
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


走入这个展厅犹如穿越回了历史中的海南各地,一个接一个的逼真场景“活泼”地展示了海南各个地区民俗文化。北部与西北部一带是海南开发较早之地,最早的儋耳、珠崖两郡均设于此。汉以前有黎族先民、“善人”在此繁衍生息。设郡后有俚人、汉人、闽人、儋州人、苗人、疍人、客家人等族群自内地陆续迁入,融合发展,形成多语言、多族群、多文化的地区。其民风民俗,不仅体现了海南移民文化特色,而且是各种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

“方外封疆”来的时候没开,来到“仙凡之间”陈列。

海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千百年来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各民族文化在热带海岛的摇篮中汇集、融合、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海岛文化。
汉族迁徙海南始于西汉时期,经历了多次漫长的移民浪潮。黎族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于距今3000年前陆续迁徙海南岛,是海南岛最早居民。苗族大约在明代时期作为兵士或生活所迫从广西等地进岛而落籍海南。回族祖先多是宋元时期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迁来。
纵观琼岛,本土文化厚重,移民文化豁达,水上生活奇特,陆地生活平实。作为文化主体的主人,黎族质朴,苗族深沉,回族精明,汉族实干。俯视海南,火山文化、南洋骑楼、黎族织锦、苗族文绣星罗棋布……从琼北、中部绵延至天涯海角,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走入这个展厅犹如穿越回了历史中的海南各地,一个接一个的逼真场景“活泼”地展示了海南各个地区民俗文化。北部与西北部一带是海南开发较早之地,最早的儋耳、珠崖两郡均设于此。汉以前有黎族先民、“善人”在此繁衍生息。设郡后有俚人、汉人、闽人、儋州人、苗人、疍人、客家人等族群自内地陆续迁入,融合发展,形成多语言、多族群、多文化的地区。其民风民俗,不仅体现了海南移民文化特色,而且是各种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

小时候还见过的水车,现在都进了博物馆。




琼东地区受闽粤文化的影响,其民俗文化主要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主,衍生的其他文化类型主要为华侨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海南本土文化在海外的延伸,华侨的血缘亲情、地缘亲情是特定历史、地域下所形成的独特现象。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不断走向融合,使琼东民俗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

吊着的鸡笼和大门上的香插。

海南的陇西望族。

海南烤乳猪,和广东差不多。


福绿寿喜

木雕构件

石狗信仰

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南部,是海南最高峰,亦是海南的象征。黎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五指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长期以来,勤劳淳朴的黎苗族人民在这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上繁衍不息。他们艰苦创业,开天辟地,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挥民族的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明。这样的打扮,好像马来人。




黎族的不同部落妇女的服饰。





黎族种植山兰稻的场景。


海南少数民族风情图

海南的苗族,据说是瑶族,苗族和瑶族混了,他们自己认定是苗族,最早来自明代嘉靖年间的广西的征兵。随后定居,在汉族和黎族夹缝中生存。

清代的苗族婚礼。


狐皮火药袋

苗人从崖州一带扩散,因族群势力单薄,只能落入深山密林,居住在五指山、黎母岭、雅加大岭三大山脉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即乐东、白沙、陵水、万宁、昌江、儋州、定安等山区……苗族人们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的迁徏生活,以刀耕火种经济为主要特色,与外界缺乏接触,生活条件艰苦。

海南苗族供奉的祖图

苗族在海南岛现有人口7万多人,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海南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全岛的苗族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海南苗族自称“金门”或“金第门”,“苗”是他称。





琼东地区受闽粤文化的影响,其民俗文化主要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主,衍生的其他文化类型主要为华侨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海南本土文化在海外的延伸,华侨的血缘亲情、地缘亲情是特定历史、地域下所形成的独特现象。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不断走向融合,使琼东民俗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

吊着的鸡笼和大门上的香插。

海南的陇西望族。

海南烤乳猪,和广东差不多。


福绿寿喜

木雕构件

石狗信仰

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南部,是海南最高峰,亦是海南的象征。黎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五指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长期以来,勤劳淳朴的黎苗族人民在这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上繁衍不息。他们艰苦创业,开天辟地,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挥民族的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明。这样的打扮,好像马来人。

黎族:海南最早的原住居民
确切有记载的黎族先民到海南生活的,则是先秦了。当时,黎族属于岭南百越民族中骆越人的一支,大约五千年到两千多年前,陆续乘舟楫渡海而来,散落在海南岛各处;后来还有南洋诸岛的少数人群来到,融入黎族中。在西汉,他们被称为“骆越”、东汉称为“里”、“蛮”,隋唐称为“俚”、“僚”等;“黎”之称呼称始于唐末,到宋代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的纺织艺术不仅具有漫长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纺、织、染、绣等方面,对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都有过重要的贡献。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镇的黄道婆,来到海南岛的崖州学会这门技术。在海南岛生活了30多年后,黄道婆回到了家乡乌泥泾镇。将棉纺织工具进行改革,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洁花"等织造技术传授于后人。黄道婆的成就,是黎汉两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黎族的不同部落妇女的服饰。





黎族种植山兰稻的场景。


海南少数民族风情图

海南的苗族,据说是瑶族,苗族和瑶族混了,他们自己认定是苗族,最早来自明代嘉靖年间的广西的征兵。随后定居,在汉族和黎族夹缝中生存。

清代的苗族婚礼。


狐皮火药袋

苗人从崖州一带扩散,因族群势力单薄,只能落入深山密林,居住在五指山、黎母岭、雅加大岭三大山脉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即乐东、白沙、陵水、万宁、昌江、儋州、定安等山区……苗族人们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的迁徏生活,以刀耕火种经济为主要特色,与外界缺乏接触,生活条件艰苦。

海南苗族供奉的祖图

苗族在海南岛现有人口7万多人,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海南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全岛的苗族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海南苗族自称“金门”或“金第门”,“苗”是他称。

前一篇:走海南:省博物馆·南溟泛舸
后一篇:走海南:夸下海口 火山公园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