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海南:省博物馆·南溟泛舸

标签:
冯白驹红色娘子军儋州潭门渔民华光礁i号 |
分类: 赣琼两广 |
海南省1988年从广东省划出,单独建省,至今也30年了。海南省博物馆随后成立,也经过近30年的建设,现在很有规模了。其硬件我认为超过福建省博,更超过刚刚去过的江西省博。从五公祠我们走路来到这里,三公里的路,步行50分钟!

高大的博物馆,大约还没最后完工,问了管理员,常规展览都还没都开放。

建军90周年,这里举办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武装文物史料展。一进展厅,由海南雕塑家陈学博创作的革命时期人物群像作品映入眼帘,红色的背景板仿佛一面殷红的旗帜,告诉参观者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不朽历史。

当年红军使用过的牛号角、梭镖。

冯白驹使用过的皮包

冯白驹使用过的怀表


南溟之浩瀚,舟船往来。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期,环南海沿海居民已经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创造出了内涵丰富的南海海洋文明。海南岛西部北部湾近海渔民从事着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煮海晒盐等多种多样的生产活动,他们接受着海洋的馈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渔家生活写照。海南岛东部远洋渔民最早发现南海诸岛礁,并予以命名,世代以此作为传统作业渔场,成为开发南海的重要见证。而一艘南宋沉船“华光礁I号”的发现,更是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航海之光,书写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之历史篇章,追溯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之源远流长!

海南儋州千年古盐田的情景重现。

水上人家,疍民。小时候福州闽江上还有不少,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南海是海南岛沿海居民的生命之源,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南海海域中有着海南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众多岛屿礁盘和天然优良的海洋渔场。南海渔民从事着渔业捕捞、养殖、晒盐等多种多样的海洋生产活动,丰富的海洋生活遗迹是祖祖辈辈在南海海域远洋航行和从事渔业生产的记忆。他们用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在南海海域木帆船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着沧桑海疆的变迁,守护着我们的祖宗海。

潭门渔民祖祖辈辈主要以西、南沙群岛为重要的远海捕捞基地。面对浩瀚辽阔变幻莫测的大海,海神的产生寄托着人类的理想和愿望。潭门的渔民乃至海南的渔民主要信奉“108兄弟公”。潭门最著名有文教村兄弟庙。那是一座靠近海滩的庙宇。面对浩瀚的大海,庙宇里供奉着108位兄弟神位,香火缭绕。庙宇西墙正中有一幅麒麟壁画,两旁有一副对联:兄弟联吟镜海清,孤魂作颂烟波静。“108位兄弟之神位”一侧还设立“山水二类五牧孤魂之神位”。当地的人说,是为了把那些从海域上漂来的无名尸体和动物尸体山葬,神位的摆放就是收容孤魂。


八百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宋代商船,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数百年来,它被浪击水冲、为石撞沙掩,与其他沉没于南海水下的无数残舟断楫,默默地倾诉着勇士未了的航海心路。

1996年经当地渔民的偶然发现,后经考古发掘通过对其中一件刻有楷书“壬午载潘三郎造”字样的青白釉碗以及其他一些器物的研究,推断该船应是南宋中期,从福建泉州港启航,途径海南,驶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商船。





未修复的文物

高大的博物馆,大约还没最后完工,问了管理员,常规展览都还没都开放。

建军90周年,这里举办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武装文物史料展。一进展厅,由海南雕塑家陈学博创作的革命时期人物群像作品映入眼帘,红色的背景板仿佛一面殷红的旗帜,告诉参观者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不朽历史。

当年红军使用过的牛号角、梭镖。

冯白驹使用过的皮包

冯白驹使用过的怀表

当年红军使用过的竹饭桶。
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原型。

白沙起义首领王国兴使用过的水烟筒(周恩来赠送)

海南省博物馆一期展厅,好像都在调整。而向公众开放的二期,是以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丘濬的《南溟奇甸赋》为主线,串起反映海南海洋文明、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多个板块展览。

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

白沙起义首领王国兴使用过的水烟筒(周恩来赠送)

海南省博物馆一期展厅,好像都在调整。而向公众开放的二期,是以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丘濬的《南溟奇甸赋》为主线,串起反映海南海洋文明、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多个板块展览。

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

南溟之浩瀚,舟船往来。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期,环南海沿海居民已经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创造出了内涵丰富的南海海洋文明。海南岛西部北部湾近海渔民从事着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煮海晒盐等多种多样的生产活动,他们接受着海洋的馈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渔家生活写照。海南岛东部远洋渔民最早发现南海诸岛礁,并予以命名,世代以此作为传统作业渔场,成为开发南海的重要见证。而一艘南宋沉船“华光礁I号”的发现,更是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航海之光,书写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之历史篇章,追溯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之源远流长!

海南儋州千年古盐田的情景重现。

水上人家,疍民。小时候福州闽江上还有不少,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南海是海南岛沿海居民的生命之源,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南海海域中有着海南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众多岛屿礁盘和天然优良的海洋渔场。南海渔民从事着渔业捕捞、养殖、晒盐等多种多样的海洋生产活动,丰富的海洋生活遗迹是祖祖辈辈在南海海域远洋航行和从事渔业生产的记忆。他们用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在南海海域木帆船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着沧桑海疆的变迁,守护着我们的祖宗海。

潭门渔民祖祖辈辈主要以西、南沙群岛为重要的远海捕捞基地。面对浩瀚辽阔变幻莫测的大海,海神的产生寄托着人类的理想和愿望。潭门的渔民乃至海南的渔民主要信奉“108兄弟公”。潭门最著名有文教村兄弟庙。那是一座靠近海滩的庙宇。面对浩瀚的大海,庙宇里供奉着108位兄弟神位,香火缭绕。庙宇西墙正中有一幅麒麟壁画,两旁有一副对联:兄弟联吟镜海清,孤魂作颂烟波静。“108位兄弟之神位”一侧还设立“山水二类五牧孤魂之神位”。当地的人说,是为了把那些从海域上漂来的无名尸体和动物尸体山葬,神位的摆放就是收容孤魂。

帆影绰绰,航路归处。从原始先民的独木舟楫所至,到唐宋元明远洋帆船的征程,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起讫于东南沿海,经过南亚各国,跨越印度洋,直抵西亚及波斯湾,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持续延伸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广阔海域,成为中国古代海洋社会经济与人文繁盛的标志。南海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航段,丰富的水下沉船遗址遗物再现了东方航路云帆高悬的海外贸易文化交流历史盛景,是东方先民认识海洋、征服海洋漫长的历史缩影。


重现海底世界。

八百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宋代商船,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数百年来,它被浪击水冲、为石撞沙掩,与其他沉没于南海水下的无数残舟断楫,默默地倾诉着勇士未了的航海心路。

1996年经当地渔民的偶然发现,后经考古发掘通过对其中一件刻有楷书“壬午载潘三郎造”字样的青白釉碗以及其他一些器物的研究,推断该船应是南宋中期,从福建泉州港启航,途径海南,驶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商船。




此次展览中,博物馆将文物修复实验室直接搬进了“南溟泛舸”展厅,大家可以通过落地玻璃直接看到工作人员们对“华光礁I号”沉船船板、陶瓷器等文物的修复过程。

未修复的文物
前一篇:走海南:夸下海口 五公祠 下
后一篇:走海南:省博物馆仙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