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逛老街释迦文佛塔

标签:
双头羽人古谯楼文峰宫大路街兴化府城隍庙 |
分类: 八闽大地 |
释迦文佛塔位于广化寺东侧,因为限于篇幅,这里和老街的几处古建放在一起。它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距今851年了。
现在的塔基,随着周边建筑的提升,显得下陷。整座塔为仿木构楼阁式石建筑,八角五层空心,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层东西两面开门,其余设佛龛。第二层至第五层,四面开门并设佛龛。各层塔檐薄而长,轻巧美观。塔身雕刻丰富,须弥座、门槛两旁,回廊栏板浮雕株儒、罗汉、金刚武士、观音菩萨、飞仙、凤凰、狮子及牡丹、莲花等各种花草图像,刻功精巧,形像生动。

塔的各层出檐1米,为仿砖瓦雕刻。各层塔檐下用巨石各出两层叠涩,并用薄石挑出。塔檐薄而长,挑出的叠涩巨石浮雕有凤凰、双头羽人、飞仙、花草等图案。

如今保护文物,不让游客登塔。从外观石头颜色看,有修补的痕迹。

这么多的吉祥物中,双头羽人还是第一次看到。在飞檐的下面,吉祥物成对称分布。


皇帝万岁,不说是那个皇帝,说明谁当上了都行。

无法上塔,就绕塔一周,看个外观。

古谯楼,座落在市区中心文献路。为福建仅存的一座鼓楼,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楼之一。莆田人常把她当作“兴化府”的象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 年)兴化军治所迁移莆田时设置的子城城门和门楼。绍兴六年(1136年)因火灾焚毁,知军刘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后几经毁建。现建筑物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整修的。基台石砌,中开门洞,上书“古谯门”三字,雄浑洒脱。

这里是莆田的闹市区,四周商店密布。古谯楼基台上为木构二层楼阁,前后有回廊,置砖石花式围栏。
楼为三层,平面长方形。平时应该有什么展览在这上面,我们来的时候已经傍晚了,门锁着,上不去。

边上的文峰宫三代祠,也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宫前身是白湖顺济庙,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由名相陈俊卿献地所建,为当时朝廷褒封、御祭和官员致祭妈祖的唯一场所。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白湖庙“妈祖”神像迁入城内供奉,称文峰宫。文峰宫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三代祠、梳妆楼、文峰新宫等,祠内存有《天后圣母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与《天后宫三代祠碑记》两通嘉庆纪年的石碑。文峰宫三代祠是明清两代官方祭祀妈祖的主要庙宇,也是海峡两岸妈祖信众朝拜进香的主宫庙之一。


边上这座飞檐阁楼建筑,应该是新的。

从大路街走进去,时光仿佛倒流了,像是回到六十年代。


这里是莆田传统的商业街,如今可能要重新规划成具有旅游性质的历史文化街区。


大路街的尾巴,穿过梅园街,就是到了兴化府城隍庙。2001年它被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的大门是新建的,石雕很有水平。

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经宣德五年(143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崇祯四年(1631年),和清代至光绪年间,先后由地方府、县官员和庙的主持负责维修或扩建。

“看报应”,从牌匾的时间看,是2003年八月份的,葵末年桂月。

边上的文峰宫三代祠,也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宫前身是白湖顺济庙,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由名相陈俊卿献地所建,为当时朝廷褒封、御祭和官员致祭妈祖的唯一场所。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白湖庙“妈祖”神像迁入城内供奉,称文峰宫。文峰宫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三代祠、梳妆楼、文峰新宫等,祠内存有《天后圣母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与《天后宫三代祠碑记》两通嘉庆纪年的石碑。文峰宫三代祠是明清两代官方祭祀妈祖的主要庙宇,也是海峡两岸妈祖信众朝拜进香的主宫庙之一。

街对面是千年古寺凤山寺,现在看到大雄宝殿只是原来庞大建筑群的一座主殿而已。这个寺院也是多灾多难,到了民国时期就只存大雄宝殿一座。大殿后法堂前原有木构3级的四天王塔,1950年四天王塔拆掉,只存底层八角形的塔基,当门及东西侧的四天王像和后面韦驮像、瓜楞柱、须弥座等石浮雕非常精美,俱于“文革”中毁掉。

边上这座飞檐阁楼建筑,应该是新的。

从大路街走进去,时光仿佛倒流了,像是回到六十年代。


这里是莆田传统的商业街,如今可能要重新规划成具有旅游性质的历史文化街区。


大路街的尾巴,穿过梅园街,就是到了兴化府城隍庙。2001年它被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的大门是新建的,石雕很有水平。

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经宣德五年(143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崇祯四年(1631年),和清代至光绪年间,先后由地方府、县官员和庙的主持负责维修或扩建。

“看报应”,从牌匾的时间看,是2003年八月份的,葵末年桂月。
前一篇:初夏下莆田 国保木兰陂
后一篇:莆田石室岩 绶溪水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