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 |
分类: 民间国学堂 |
由于人人所处的立场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就不同。如弗洛伊德,他在俄狄浦斯身上,看到的就不是行为的对与错,而是透过他“杀父娶母”的行为,看到了世人心中一个人人共有的心理情结: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之所以会发生“杀父娶母”的悲剧,就是这种“恋母情结”在作祟。而且,不只是俄狄浦斯,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几乎每一个儿童,尽管不会发生类似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荒诞之举,但却都有一种本能的仇恨父亲、爱慕母亲的情结(女孩则相反,仇恨母亲,爱慕父亲),而且这种对母亲的爱慕里面,有一种朦胧的“性”的因素。

在世人眼里,孩子对父母的爱,应该是最纯洁无瑕的。而在弗洛伊德的眼里,一个原本天真无邪的儿童,却因为“性”——这个本该与婴儿无关的字眼,而产生了人神共愤、天理难容的近似于“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赤子何辜?怎么可能会有“性”的冲动?背负如此不堪的骂名?弗洛伊德的这一惊世骇俗的学说,无怪乎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引起公愤,造成轩然大波了。时至今日,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也一直备受世人抨击。即使是最正统的弗洛伊德的信徒,也对“恋母情结”一说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不过,如果人们稍微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的童年经历,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公然提出违背世俗道德伦理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的母亲,比他的父亲小二十岁,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父亲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弗洛伊德同父异母的哥哥,比母亲还要大三岁。虽然所有的资料都记载,弗洛伊德的童年是无比幸福的,是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但,弗洛伊德的母亲与父亲之间年龄的较大差距,必然会使得母亲在心理年龄上,与父亲有很深的代沟。而弗洛伊德又恰好是母亲与父亲结婚后生的第一个孩子,而且在弗洛伊德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同时也做了祖父。人们无从知晓,此时父亲的爱是给儿子多一些,还是给孙子多一些;然而可以确知的是,此时的母亲,已然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泻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过分的爱,虽然未必就是一种伤害,但却完全有可能因为母亲过多的爱,或者说因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依恋,而造成孩子对母亲过分的依赖,即:恋母情结。
是的,我们不得不说,弗洛伊德之所以会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因为,弗洛伊德本人,就是在这种恋母情结里成长的。而且这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结,一直伴随着弗洛伊德一生。
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说的那样: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从某种层面来说,弗洛伊德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几乎都是在弥补他童年的心理缺失。而这也恰好印证了弗洛伊德所说的那句话: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