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花落地听无声

标签:
身心合一民间国学文化 |
分类: 民间国学堂 |

然而,究竟哪一种认为是对的,哪一种认为是错的呢?有两个开悟的禅师,一起结伴四处云游。在一条山间小路上看到一具尸骨,一位禅师看到后,脚步都没有停,若无其事的继续向前走去,仿佛什么都没有看见。另一位禅师看到后,面上立即现出悲戚之色,为死者的不幸而心生悲悯,嘴里一边念着“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一边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在路边挖了一个坑。庄子曰: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入土为安,回归自然,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禅师怀着一颗悲悯的心,把这具不知名的尸骨就地安葬了,并为其做了一番超度,然后才起身离去,与前面的禅师一道继续云游。
回到寺庙后,听说了二人路上的经历和见闻,许多未开悟的师兄弟们很困惑:同样都是开悟的禅师,面对路边的尸骨,为何二人表现的行为却如此不同?他们便一同去询问老方丈:既然两位都是开悟的禅师,那么究竟谁的处理方式是对的?老方丈意味深长的说:世间事本没有对错,开悟也从来没有标准,从容走过的是解脱,就地安葬的是慈悲。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超越生死的,在开悟的禅师眼里,死亡就如同云霞的幻灭,来与去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慈悲与解脱都是生命的自在呈现。生活无论顺逆,只要心中无执,就是人生最美好的遇见。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生命的长河里,在历史之眼中,死亡也被看的很淡。甚至有许多传诵千古的佳话,和凭古吊今的历史名迹,都是因为有死亡的衬托,才愈显出生命的美丽。“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历史的明镜里,看得见细雨湿衣,听得见闲花落地;只是,荣辱兴衰,是非成败,也正如闲花落地一样,水过无痕,雁过无声。曾经在意的一切,是与非,对与错,不过一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