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笑从前颠倒见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 |
分类: 身心合一 |
因此,为了恢复内心的宁静,活出生命的本真,曾子在《大学》里面,也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修身养性之法。
读书志在圣贤的王阳明,自然也是“格”过“物”的。他曾依照“程朱理学”之说,约一位好友一起,每人盯着一棵竹子看,美其名曰为“格物”,结果三天之后朋友就病倒了。而王阳明毫不气馁,自己一个人对着竹子整整“格”了七天七夜,最终也只是大病了一场,并没有如愿以偿的“格物致知”。因为当时的王阳明尚不知所格之“物”为何物,更不知如何“格物”。
直到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才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外本来无物,一切的“物”,都在自己心内;而一切心中所有之“物”,恰是成圣、成贤的唯一障碍。曾子所谓的“格物”,并非如朱熹所说的那样,“于事事物物上求至理”;而是要像神秀大师说的那样,“时时勤拂拭”,要时时觉察心灵的内在,扫除心灵的尘垢,恢复心灵的洁净,唤醒生命的本真。
时时勤拂拭,格物而致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待到心如明镜时,那颗万象本然、纯净无染的心,便会自然呈现。如云开雾散,雨霁天晴。
由“心外无一物”,到“心中无一物”,只有一个字的差别;只是这一字之差,却可能会是一生的距离。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未能达到慧能大师的“心中无一物”;而有些人,只怕连阳明先生的“心外无一物”,也未能真正的了解。且让我们回到那株岩中花树,看看阳明先生如何以花为例,阐释“心外无一物”的真谛。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也是自开自落,真实存在的——对于这一点,阳明先生并没有丝毫的否认。只是,“此花与汝心”之间,或者说“万物与我”之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若即若离、非一非异的关系。
因此,阳明先生真正要强调的,是“你未看此花时”,和“你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之间的关系。毕竟,王阳明是“心”学大师,所谈的言论观点自然离不开“心”;况且,儒、释、道三家,乃至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以及任何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心”而言。
慧能大师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阳明先生也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无论说的再好,学的再多,如果离开自己的本心而谈修行,那么,一切都如纸上谈兵,画饼充饥,“枝枝叶叶外头寻”,对于心性的修养,心灵的提升,没有丝毫的助益。
那么,对你的心而言,你未看此花时——请允许我再强调一次: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依然自开自落,依然真实的存在,并没有从客观世界里凭空消失;关于这一点,请不要有丝毫的怀疑——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何谓“寂”?“寂”不是不存在,“寂”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静,是空,是没有声音的声音,是无法看见的存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世间有一种存在,是超越人类的感知范围的。如果用《易经》里的一句话来形容,所谓“寂”,就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然而,花与花不同,物与物不同,人与人不同,心与心不同,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也不同;最重要的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句话里的两个“此花”也不同。因为,如同之前我们讨论过的,世间有两种“物”:一种是客观存在之物,一种是心中独有之物。“你未看此花时”,这里的“此花”,毫无疑问,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花;而,“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里的“此花”,则是心中的“花”——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两个“此花”的含义,就无法真正理解这段话,也就无法真正理解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思想。
其实,只要了解一个简单的科学知识,就很容易理解客观存在的“此花”,与心中的“此花”,二者之间的差别。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任何一物,都是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通过眼睛精密而又复杂的折光系统,首先在视网膜上成像——毫无疑问,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已经不是客观存在的物体了;就如同我们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自己”,但对方眼睛里的“自己”,绝对不是客观真实的自己——视网膜成像后,还要把所成的像转变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觉神经的传导,最后传导至大脑枕叶视觉皮质中枢;之后再经过大脑中枢的综合分析,即人类头脑的意识判断,我们才能最终“看”到物体——此时我们所“看”到的物体,早已不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那个真实的物体,而是大脑中的一个“图像”,即王阳明说的心中之“物”。换句话说:人眼所能看到的,只是某个物体的“符号”,而非物体本身。故——天下无心外之“物”。
值得一提的是,从眼睛看到光的折射,到视网膜成像,到视觉神经的传导,最后到大脑的意识判断,这个貌似无比复杂的过程,其实是在瞬间完成的;以至于人们根本无法意识到,外界的客观存在之物,与人头脑中所见之物,有着本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就好比一个人站在镜子面前看自己——镜子里面的是自己,镜子外面的也是自己;虽然都是自己,但性质完全不同:一个是虚幻的影像,一个是真实的存在。
因此,站在镜子面前看看自己,就很容易理解,“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句话里两个“此花”的差别,就像镜子里、外两个“自己”的差别一样:前一个“此花”,就是真实的存在,是客观之物;后一个“此花”,就是虚幻的影像,是心中之物。
说到底,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只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现象,或者说,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常理,简单的就像一个人照镜子一样。王阳明的嫡传弟子,“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提出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百姓日用即道”。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真正的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只可惜,“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元旦特惠!限时半价包邮!买一赠一!
身心合一,唤醒那颗沉睡的心灵
详情请扫上图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