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768,050
  • 关注人气:42,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016-12-01 13:33:08)
标签:

民间国学

身心合一

文化

分类: 民间国学堂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千个人眼里,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诗经》。孔子眼中的《诗经》是:思无邪。“思无邪”,并非是《诗经》本身的表达,而是孔子以一颗无邪的心,看到了《诗经》无邪的美。

无邪者,天真也,自然纯真,率性而为。正如孔子对自己的评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然而《诗经》本身,无所谓正与邪,无所谓淫与乐,无所谓哀与伤,无所谓雅与颂,只是不同习俗的百姓,自然心声的吟唱。

《诗》三百篇,原本只是百姓日常的民俗歌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从西汉开始,《诗》被奉为了“经”。顾随先生说:“‘经’者,常也,不变也,近于‘真理’之意,不为时间和空间所限。”古代的经书之所以能被称为“经”,就是因为书中文字所阐发的思想,千古不变,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而千古不变的是人性,不是语言。人性的善恶美丑,就如天上的明月一样,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虽历经千年万年,曾未稍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同的经书,有不同的寓意。佛家的经书,更多揭示着宇宙人生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的经书,更多蕴含着生活不变的常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儒家的经书,更多流淌着世人心中千古不变的情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金刚经》,《道德经》,《黄帝内经》,《易经》,作为经书,我们都可以理解。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而《诗经》,一部文学作品,一部诗歌总集,一些古代的民歌童谣,为何也被称为经?正是因为,《诗经》,吟唱的乃是百姓心中,千古不变的情怀。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沧海桑田,人类内心的情感是不变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男欢女爱,相思离愁,世人心中所有能够产生的情感,在《诗经》里面都有各自真切的表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恐怕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熟悉这一句千古传颂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事物,所有人都会追求;美好的爱情,任何人都会向往——这就是千古不变的情怀。而当求之不得的时候,那种渴盼的热切,那种内心的煎熬,也是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感同身受过的。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的誓言,无论真情假意,凡是恋爱中的人,都是要说的。其实,就在你盟我誓的当下,谁又能说不是真心呢?卓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当时是何等的决绝;然而不久却又写出一封诀别书:“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人一昏头,就结婚;再昏头,就离婚。爱情誓言的真真假假,谁又能分得清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里面,并不全是美好的语言,也有一种粗俗可爱的“老鼠”文学。传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是被孔子删减过的,而以“硕鼠”来作为影射之物,隐晦曲折,指桑骂槐,如此近似“小人”的行径,孔圣人却把它们保留了下来,可见孔子内心的无邪。更何况,诗里表达的,全是无力反抗的百姓,对贪婪的当权者的控诉。无力反抗,只能唱唱山歌,发发牢骚,而这,就是底层的百姓,对自己最大的心灵安慰了。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看到这样的歌谣,便愈觉《诗经》的可贵与可爱了。人在盛怒的时候,难免会说一些过激的言辞,不只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不过我们也都明白,虽然一时怒急,言辞过激,但却是有口无心的。有口无心,虽过不罚。就像一个孩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却也显出童真的可爱。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任何一种内心的情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知音。《诗经》就像一面明镜一样,每个人在镜子里,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或喜或悲,或哀或怨,或笑靥如花,或泪水涟涟。

孔子,看到了一个无邪的自己。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个冬天不再冷。
身心合一,唤醒那颗沉睡的心灵。
扫描二维码查看微店详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