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呼小玉原无事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 |
分类: 民间国学堂 |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两句艳诗就是圆悟勤禅师悟道的机缘。小玉是小姐的贴身丫鬟,檀郎是小姐的心上人。古代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小姐要与心上人幽会,其实也未必一定要执手相看泪眼,即使隔墙而望,只要彼此感受到对方的存在,听到对方的声音,感受到爱如花香一样的流动,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频呼小玉原无事”,虽频频呼唤小玉,却并没有小玉什么事儿,为的只是让檀郎听到自己的声音,让心上人知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在这里。”
“只要檀郎认得声”,当这首艳诗,被五祖演和尚用来开示禅宗大意时,“频呼小玉”的声音就不再是情人幽会的暗号,而是自性本然的显现,是禅者开悟的契机。“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在这里”,“我”即是真如自性,自性人人具足,本来现成,任何的声音,都是自性的呈现,都是开悟的机缘。
“只要檀郎认得声”:“我”一直在,自性一直在,不生不灭,无欠无余。
古代的禅师参禅悟道,总要有一个悟处,如“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这都是参禅的悟处。而世间的声音,就是一个最好的悟处。
昔日镜清禅师向玄沙大师请教:“学生初学参禅,求大师为弟子指示一个参禅的入处。”
玄沙问镜清:“你在来的路上听到偃溪水的水声了吗?”
镜清说:“我听到了。”
于是玄沙大师对镜清禅师说:“你从听到水声的地方进去,就是禅的入门之处。”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无论山色、水声,都是真如自性的显现,从听到声音的地方进去,也就是回归人人本具的自性,心不再向外驰求,迷失本真。
“只要檀郎认得声”,认得声,也就是明白“念佛是谁”。“频呼小玉原无事”,呼唤小玉的目的不是为了呼唤小玉,念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念佛,而是要认识到声音的来处,要参悟到念佛的人是“谁”?
是“谁”?当然是“我”。而“我”又是谁?——不可说,不可说。
因为不可说,所以圆悟勤禅师“认得声”以后,也写了一首艳诗,以此表达心中的悟境。诗曰: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禅师悟的有多透,诗写的就有多艳。淫词艳曲,说不尽的禅宗妙趣。而如我等未曾悟入真如本性的人,自然难以领会其中的真味。因此,“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少年的情意,只有热恋中的佳人才能懂得;禅学的真谛,也只有领悟到禅之奥义的人才能品味。
此中妙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