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 |
分类: 民间国学堂 |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圣贤的标签,被戴上耀眼的光环,便再也不是那个从前的自己,那个真实的自己,那个有笑有泪、有血有肉、有情有色、有伤有痛的自己。甚至也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众人心中塑造的一个完美的标本,一个只能供大众瞻仰、褒贬、膜拜、模仿的,不能有任何瑕疵的,透明的、完美的标本。你的一切的言行,都必须符合大众的期待;你的一切的举止,都将在公众视线内接受检阅,受人膜拜。在众人的眼中,你只能这样活,而不能那样活。高处不胜寒,弦断无知音,一种鲜花簇拥却与世隔绝的寂寞,一种万众欢呼却荒无人烟的孤独。于是,有些人,因为不堪光环的重负,而遁入空门,甚至,走上绝路。
一个人,一旦活成一个标本,不知道是一种平凡的幸运?还是一种伟大的不幸?

诗人王绩虽没有被贴上圣人的标签,却也因为融入了树的秋色,山的落晖,而偶然悟入了无物无我的圣人心境,便也与俗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隔阂。诗人的心虽是灵透的,是洁净无染的,却也似乎因过于洁净,过于空寂,“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因为“空无所依”,一种世俗难以理解的高贵的寂寞便油然而生。从此“相顾无相识”,揽镜自照,自己似乎也不认识自己了。
从前因为仕途不顺而郁结的心怀呢?荡然无存。那些不被理解的痛苦哪里去了?云淡风轻。那些猜不透的世事,那些放不下的功名,如水上的波纹,渐行渐远。那些看不惯的人,受不了的痛,放不下的情,理不清的恩怨,剪不断的离愁,都已如过眼的烟云,万里晴空。世界只是一种存在,无善无恶;人生只是一场经历,无悲无喜。曾经贪恋执着的一切,曾经的看不破、放不下、输不起、舍不得,仿佛瞬间便成了一场荒诞的闹剧,一个过家家的游戏,如黄粱一梦,转瞬成空——包括自己,那个曾经自以为真实的、自以为重要的、自以为多么了不起的自己。
是的,除了空旷无边的寂寞,其他的,什么都没了。
于是,“长歌怀采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归去,如伯夷、叔齐一样,做一个最平凡的,最谦卑的,“无我”的自己。那些曾经真真切切的过往,如今都不再那么重要了,原来自己是那么的平凡,平凡如沧海中的一粒粟,如太空中的一点云。世间事自有世间人去做,天下事自有天下人去管,任岁月流转,万象更迭,而我,纵然饿死首阳山,心自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