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 |
分类: 民间国学堂 |
香严禅师一听,当下茫然,以前所用的机锋对答一句都用不上,他回到禅房将以前所学过的所有禅理、读过的全部经书统统翻出来,可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答案。最终香严禅师只能惭愧的感叹道:“画饼不可充饥。”惭愧之余他把平时所看的书、所作的笔记全部烧掉,并且声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于是他辞别了沩山禅师四处行脚,走到南阳看到慧忠国师的遗迹便留了下来,每天只是种田砍柴吃饭睡觉,对参禅一事心里已经彻底放了下,而一旦彻底放下反而在无意间捕捉到了禅机。可见世间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与失也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有一天香严禅师在田地里锄草的时候,从地上捡起一块瓦片便随手扔出去,结果那块瓦片恰好打到一根竹竿上发出一记清脆的响声,香严禅师就在听到那个声音的瞬间顿悟了,并且当下说了一首偈:“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一击忘所知”,“所知”就是所知道的内容,而非“知”本身,当香严禅师听到瓦片击打竹竿的声音,声音是自然的存在,香严禅师的心也随着声音而融入了自然,当此之时,所有以前所学过的、所知道的、所自认为了解的禅机、禅理在这个瞬间全部消融于虚空,一个自自然然的、明明了了的“觉知”呈现出来,天地之间四野之内只是一个清醒明了的“觉知”,除此之外啥也没有,连香严禅师也没有。而这个“觉知”是与生俱来的,“更不假修持”,这个本来的“觉知”不是需要靠修行才能达到,而是本来就存在,而且人人都有,先天具足。所谓的修行也就是老子说的“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只是为了放下所有人为的学识,回到人人本具的、自然无为的“觉知”状态。
而类似这样瓦片击竹的清脆响声我们应该经常可以听到,可为什么不是经常有人闻声悟道呢?首先是因为在听到击竹声之前,香严禅师参禅悟道的心已经彻底放下了,连他以前记录自己参禅心得的心爱的笔记都烧掉了,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所有追求的心,以及所有自认为有所得的心彻底的放下,才有可能真正的回归自然,彻悟大道,返璞归真;其次,质变从来不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必然会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之前坚持十余年参悟禅机的基础,即使香严禅师每天都听击竹的声音恐怕也与顿悟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