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777,944
  • 关注人气:42,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4)

(2016-05-31 12:43:43)
标签:

民间国学

身心合一

文化

分类: 民间国学堂
 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4)

         而孔子生年正处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末期,可见在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至少是在中下阶层之间男女交往并没有太多的禁忌,因此孔子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凭空就对女子产生过多的莫名的偏见,除非孔子从小遭受过女性的虐待从而造成心理的扭曲,然而史书上也从未有相关的孔子“受虐”的记载,因此单凭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认定孔子歧视女性未免失之偏颇。

接着看孔子的成长趣事。孔子的父母自由“野合”之后因为到尼丘山上祈祷才有了孔子,后来就直接用“尼”和“丘”给孔子取名字,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仲”是指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因此文革中孔子被称为“孔老二”。孔子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字“孟皮”,“孟、仲、季”跟“伯、仲、季”一样都是过去兄弟排行的次序,但“伯”是指嫡长子,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而“孟”是指庶长子,如孔子的哥哥孟皮就是叔梁纥的妾室所生。孟皮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因为他生来就有腿疾,有一条腿是跛的,所以孟皮的“皮”就是暗指他的腿疾,意思是他腿脚“不老实”,走路一瘸一拐的,这样的名字当然很难听,因此后来孔子成名以后,孟皮就随着孔子的字“仲尼”而改为“伯尼”。

 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4)

孔子的父亲跟母亲是老夫少妻,父亲叔梁纥跟母亲颜征在“野合”的时候,叔梁纥已经七十岁,颜征在只有十七岁,所以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的把孔子抚养成人,而孔子从小就非常有孝心,后来他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时也经常以孝道来教化世人,因此孔子内心深处对母亲乃至对女性都应该满怀崇敬和感恩之情,他又怎么可能会轻视女性呢?

我们再从孔子的婚姻来看,在过去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封建时代,孔子一生只娶了一位夫人亓官氏。“人到七十古来稀”,孔子跟父亲叔梁纥一样都活到七十三岁,也算得上长寿之人,但他一生却谨守如现代文明一样的一夫一妻制,从未另娶妾室,何况按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男女自由交往、自由婚配的时代,孔子能够携着爱妻的手一起慢慢变老,足见他内心对女性的尊重。

而且据《史记》记载《诗经》三百篇也是由孔子删订整理的,《诗经》里面有很多赞美女性的诗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等等等等,如果孔子真的不尊重女性的话,恐怕我们就看不到《诗经》里面那么多讴歌女性的华丽诗章了。

 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4)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真实含义

那么孔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这个“养”字,这个“养”肯定不是包养的意思,孔子肯定不是在金屋藏娇养女人,那么这个“养”字做何解呢?孔子被称为“万世之师”,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养”就是教育、培养的意思。

孔子的教育观念是“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无差别的对待一切学生,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老师,尤其是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所应该拥有的胸怀和情操。在孔夫子这种无差别的教育情怀中,女子小人自然也不会被排除在外。然而在孔子有名的三千弟子中,却没有一位女弟子,这或许是孔子教育生涯中的一大憾事。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都是男性,女性的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女子要想跟男子一样“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像花木兰和祝英台一样“女扮男装”。

所以尽管孔子有“有教无类”的高尚情怀,但受当时世俗观念的影响,女子可受教育的机会还是微乎其微,于是孔子才有了这样的感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意思是说,在当时的社会观念制约下,“女子”与“小人”能够跟普通人一样平等的接受教育实在是太难了!
 
(注:文中选用图片均出自老树画画。)

(最近一直在家闭门造书,这是我现在正在写的新书的内容,预计今年内能够出版。书名暂定为《低到尘埃里: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本书内容博杂涉猎广泛,儒释道内容无所不包,虽以胎教为题展开,但内容核心是心性的修持。

        不过我写的很慢,像蜗牛爬葡萄藤那么慢,这本书我从两年前就开始写了,到现在还没有完工,似乎比蜗牛还要慢。为了让有缘的朋友先睹为快,从今天开始我会一节一节的把已经写完的内容发出来,提前剧透,欢迎四方雅正。目前已经写了十万字,估计全部发完需要一段时间。感兴趣的朋友耐心看,若能从中发现传统文化之美,进而激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之兴趣,某将不胜感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