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老子的生命智慧(3)【身心自然原创】
(2013-03-15 08:15:59)
标签:
身心自然原创健康 |
分类: 身心合一 |
道家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必然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就拿水来说,地球表面积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而人体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分也是水。当然水跟水也不一样,人体内的水不同于我们日常饮用的水,而是一种人体特有的体液。我们喝进去的水必须转化成人体的体液才能真正被人体吸收,否则水喝多了却不能被正常吸收反而会成为身体的负担,不利于身体健康。就好像我们吃东西一样,也许我们所吃的食物确实富有营养,但是不管再好的营养吃进去以后如果身体不能吸收,那就不再是营养,而是垃圾,是累赘,甚至是身体健康的大敌。因此,我们每天喝进去的水能否正常的被人体吸收利用,就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问题。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有这样的现象,干喝水不解渴,或者刚喝完水马上就想小便,这就是水分吸收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有两个,首先就是脏腑功能的问题。水喝下去以后,需要各脏腑之间协同运作才能把喝下去的水转化为体液,如果脏腑功能出问题,那么水的转化吸收就会出问题。尤其是肾脏,《黄帝内经》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对人体水液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脏一出问题,全身的水液代谢都会出问题,如有些人身体常出现水肿或尿频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调理好肾脏及各脏腑的功能,以有利于水的吸收利用。
另一个原因就是水的质量问题。既然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生命的源头如果出问题了,生命的质量肯定也会出问题,所以水的质量好坏也会直接影响着水分的有效吸收。不过水的质量问题并不单是指水的脏与净,更重要的是水的活性,也就是水的生命活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根源,不只是鱼儿离不开水,一切的生命,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一样离不开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是水带给了我们生命的活力。我们每个人诞生之前不就生活在“羊水”里面吗?不过很有意思的是,人生之前被水包围,人死之后呢?又被火烧掉了。一生一死,一水一火,水火既济,阴阳和合。印度人更有趣,生从水中来,死后一把火烧掉,骨灰往恒河水中一撒,又回到水里去了。当然这是趣谈。
那么水的活性(也就是水的生命活力)怎样影响人体水分的吸收呢?这就在于水的活性的高低,活性越高的水越利于人体吸收,反之活性越低的水越不利于人体吸收。那么什么样的水活性高呢?大致有这样三种,首先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无根水,这是天地之间新生的水,这样的水蕴含着无限的生命潜力。正当天地气交阴阳和合之时,生命聚生,或雨或雪从天而降,飘荡在天地之间,犹如母体中的胎儿,生命已然存在,但尚未降生于世,这样的水蕴含着无限的生命活力。一旦落地生根溶入大地,那就是另一种性质的水了。其次就是长寿水,也就是水龄长的水,这样的水特别具有生命的韧性,生命力特别持久。比如南北两极的冰川水以及高上的冰川水,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特别长,甚至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诞生以前它们就已存在,见证了一切生命的奇迹。第三就是纯净水,这个纯净水不是指桶装的纯净水,而是远离人畜污染的天然纯净水,这样的水生命特别纯净,徜徉于钟灵毓秀的山谷之间,或沉潜于深邃幽静的地下深层,独得天地之灵气,且不受任何外来的污染,保持了生命的清新活力。比如那些令世人艳羡的世界知名的长寿村,其水源几乎都是天然的纯净水。
有科学家也做过一些研究,发现类似无根水、长寿水、纯净水等活性高的水大都是小分子团水,而人体体液内的水分子恰好也是小分子团水,所以这样的水特别有利于人体吸收。相反活性低的水,比如受过污染的或是水龄短的水,其分子团结构偏大,不利于人体吸收。由此可见,古人经常用无根水来煎药烹茶,除了古人善于利用天地自然的大道以外,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可惜的是,现在我们日常饮用的水几乎都与这三种活性水无缘。当然无根水和长寿水我们原本就很少见,而纯净水现在也越来越少见了。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的活性也越来越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甚至不只是水,许多城市里就连空气都越来越不健康了,长此以往我们的生命质量肯定会大受影响。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稍微弥补一下呢?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小办法,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既然水的活性越高越利于人体吸收,那么我们在烧水时往水里面加一些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使之与水交融在一起,自然就能提高水的活性了。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最具生命活力呢?就是植物的种子,植物的种子是生命力最强的。有考古学家甚至发现,从古墓里挖出来的一千多年前的莲子,种下去以后居然还能开出荷花!足可见种子的生命力有多强。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种子,最具有生命力的莫过于小米。我们知道产妇生完孩子以后是身体最虚弱的时候,靠什么来养身体呢?就是靠小米粥。《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谷就是各类谷物的种子,是最能滋养身体的东西。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烧水时往锅里加一些种子,小米也好大米也好或是其他谷物的种子,煮上稀稀的一大锅粥,多喝上面的米汤,这样的汤水活性就高,非常利于人体吸收,尤其适合平时喝水总不易被身体吸收的朋友。
以上是讲的天水类,另外还有地水类,如我们平常饮用的井泉水和流水等。井泉水和流水的水性不同,其药用的价值也不同。此外水还有动静之分,井水属于静水,流水就属于动水。李时珍曰:“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之止水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明朝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就有关于流水的学问。
彼时王安石是当朝宰相,苏轼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有一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临行前王安石设宴送别,并求苏轼帮他办一件事。原来王安石幼年灯下寒窗苦读十余载,染成一症,年老复发,太医说光靠服药难以根除,必须用长江三峡之中峡,也就是巫峡之水烹服阳羡茶才能根治。王安石请求苏轼任满返京路过三峡时,帮他带回一些长江中峡之水用来做药引子。第二年苏轼返京路过三峡时就想起了王安石曾交代过的事,此时三峡美景尽收眼底,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三峡留下诸多美辞佳句,苏轼此时也想作一首三峡赋,无奈旅途劳顿赋未作完便已沉沉睡去,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峡到下峡了,苏轼赶紧让水手拨转船头返回到中峡汲水,水手说往回返是逆流行舟不便,再说长江三峡上下相连中间并没有隔断,下峡与中峡的水质都是一样的。苏轼一听也有道理,于是就令人汲了满满一瓮下峡水,封好了口小心翼翼的带回去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一看很高兴,赶紧命人煮水烹茶,“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其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一看不对,便问苏轼“此水何处取来?”苏轼说是中峡。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轼听了大吃一惊,说这确实是下峡之水,但不知“老太师何以辨之?”同样都是长江水,您是怎么辨别出来的呢?只见王安石递给苏轼一本书,苏轼拿来一看,是北魏时期郦道元写的《水经注》,这是一部专门记载不同河道水系的著作,里面就详细记载了三峡水的水性: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王安石说:“(太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由此可见水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呢,就连博学多才的大文豪苏轼都自叹弗如,难怪老子会对水如此钟情呢。
(温馨提示:身心自然疗法2013年3月份第二期培训班现已开始报名(具体日期为3月23日—29日)。每期培训班仅招收6名学员。名额有限,欲报从速,额满为止。详情请参看博文“【身心自然疗法公告】3月份第二期培训现已开始报名”。如果暂时没时间前来参加面授培训学习,也可以先参加远程教学,详情请参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