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正确解读“绛芸轩”抑或“绛云轩”?

(2025-08-11 18:28:24)
标签:

绛芸轩

绛云轩

芸香吏

红云

紫云

分类: 公开发表
      红学中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究竟是‘绛芸轩’还是‘绛云轩’”也是谜题之一。学界基本认定是“绛芸轩”,最通行的说法共两种,其一是指贾宝玉爱“红”,“绛”即“红”,“芸”是芸草,即香草,又称“芸香”,因有驱书虫功效,书卷中多置芸草,古时书斋、书馆、藏书处等多以“芸”代之,如“芸窗”“芸馆”“芸扃”等,以至于从东汉起设置的校书郎官职后来用“芸香吏”作为别称。所以“绛芸”就是宝玉爱读书走科举道路的意思。其二是指作者将“红玉”和“贾芸”的名字结合在一起,暗示宝玉最后得到此两人的帮助度过险境,揭示了后四十回的宝玉故事和命运。

这两种解释靠不靠谱呢?我们先说第一种。“芸香吏”是校书郎的别称,此官级别虽不高,但非及第进士中的佼佼者或制举登科的非常之才是不会授予的,待遇优厚,升迁快速,被唐人视为“文士起家之良选”,对于贾宝玉这位极度厌弃仕途经济的人他会在林黛玉面前将自己的书斋起带做官意思的名字吗?再说第二种,将“红玉”和“贾芸”的名字借来作为自己的书斋名,一个丫环,一个远亲的儿子(后认作干儿子),能作为自己书房的斋名整天挂在墙上抬头仰视吗?更何况后四十回只是续书者的脑补,能定义为作者原意吗?能作为书斋起名的依据吗?贾宝玉爱红是红学界普遍认同的事实(是他爱吃姑娘嘴上的胭脂引发开来的),但从没人真正有根有据地探寻出宝玉爱红的缘由,他为什么爱“红”?为什么“红”痴迷、情有独钟呢?有没有人给出过令人信服的答案?天才脑子的发明能糊弄过去、解答所有红学之谜吗?

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用土默热红学来解释吧,一切疑问便迎刃而解了。读一读《长生殿》吧,杨贵妃从头至尾的主色调就是“红”:

泪别父母时滴下的是红冰”(见《长生殿·春睡》及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红泪》)。

著名的“红汗”一词源之杨贵妃“夏日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见《长生殿·春睡》及《开元天宝遗事·红汗》),以至于华清池石阶上都有杨贵妃飞天前留下的“红斑”(见明末褚人获《坚瓠集》)。

春睡时唐明皇看到的是“红玉一团”(见《长生殿·春睡》)。

霓裳起舞时是“大红舞裙”(见《长生殿·舞盘》)。

飞天时是“一朵红云自空漾”(见《长生殿·舞盘》)。

殒落时“一代红颜”“貌比桃花”(见《长生殿·埋玉》)。

死后升仙,“今虽是浮生限满,旧仙山隔断红云“(见《长生殿·冥追》)

杨贵妃人生的主色调也是“红”,因其爱红牡丹,以至于成了国花,《本草纲目》记载:“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李白因命而作的《清平调词三首》正是为帝妃沉香亭赏牡丹所起,全词唯一的色调还是“红”:“一枝红艳露凝香”(见《长生殿·春睡》)。

五十场《长生殿》,从开场《传概》“断送红妆”到尾声《重圆》“映红蕊、含风放”,无不以“红”为主色调,萦绕全场的《霓裳羽衣曲》其初名就叫《紫云曲》,紫就是紫红,深红的一种。如此之“红”,贾宝玉能不深爱、能不痴迷吗?《长生殿》与《红楼梦》联系起来,红学之谜大多都可以顺利解答。

那么,怎样正确解读“绛芸轩”抑或“绛云轩”呢?《红楼梦》的大多数抄本都是“绛芸轩”, 只有庚辰本与己卯本是“绛云轩”,连脂批都是“绛芸轩”,看来原作“绛芸轩”是板上钉钉了。除了以上两种原因不符常情外(指含意),还有就是芸香草的颜色只有一种,技叶是灰绿或蓝绿色,花瓣是金黄色,在田野上会覆盖一层白霜,怎么也与“绛红”沾不上边(指外形),含意与外形皆不相容,起“绛芸”书房名属于十三不靠,难以解释得通。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与《长生殿》结合起来,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已经知道,“绛”即“红”,“红云”这词是有典源的,不但《长生殿》上有,《诗经·大雅·抑》中也有:“红云乘车,弓矢斯张”,唐·曹唐 《小游仙诗》有云:“红云塞路东风紧,吹破芙蓉碧玉冠”。“红云”还是荔枝的别名(见清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附逢辰 《和韵》),而荔枝与杨贵妃的故事已是尽人皆知,最近热映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又将这段“史笔”传播的沸沸扬扬;同样,《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在清代除了皇宫再大的官宦之家也不可能吃到鲜荔,但作者偏偏写了宝玉送探春荔枝尝鲜,没有开元天宝遗事情结是断不会留下这种笔墨的。“绛”又与“紫”组成词语“绛紫”,是紫中带红的意思,最早也起源于《诗经·秦风·终风》。为了避免过于直白,作者将“紫”换“绛”。这里就有两种可能,原作就是“绛云”,在转抄中被人改成与书有关的“芸”(书香和“芸香吏”更易被人接受),或者脂砚怕容易被人看穿原作者,刻意写成“芸”(其实我们看到的脂批也不是原稿,也是转抄的结果),他故弄狡狯、遮遮掩掩不是一处了。

《霓裳羽衣曲》起源于唐玄宗时期,是李杨故事的主旋律,也是《长生殿》的主题曲。《霓裳羽衣曲》的源头有几种说法,其中记载最多的就是唐代道教宗师浙江松阳人叶法善导引唐玄宗同游月宫听来的。据《松阳县志》记载,唐玄宗笃信道教,想游月宫,请来叶法善作法,“法善曰:请帝瞑目腾祛而上,即至,以所随如意贯洒,复请瞑目,已还殿中,遗使于凉州取如意以验之,八月望夜,与帝游月宫,因聆天乐,问其名曰紫云,帝更之曰霓裳羽衣。”这首天乐,原名《紫云曲》,唐玄宗携曲回殿后更名为《霓裳羽衣曲》。这段传说,《太平广记》《集异记》《仙传拾遗》《广德神异录》《明皇杂录》《玄怪录》《续玄怪录》《开天传信记》《开元天宝遗事》《神仙感遇传》等十多种笔记小说都有记载。可见,千古名曲《霓裳羽衣》又名《紫云》,叶法善还将其带回家乡松阳,传授乡人,因忌与宫廷曲同名,改名为《月宫调》,延续千年,发扬光大,至今仍在民间演奏,并有专人研究。1984年,《月宫调》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月宫调》与《霓裳羽衣曲》一样,都属于道教古乐,有其鲜明的传承路线。

有人会问了,你说了老半天“绛云”“红云”“紫云”,这与《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回答是:当然有关系。中国人耳熟能详、经久传唱的《红楼梦曲》十四首完全套用了《霓裳羽衣曲》(也就是《紫云曲》)。这不是笔者的胡诌,是音乐家用专业知识对比、考证的结果(见音乐学教育家孟凡玉教授所著《音乐家眼中的红楼梦》)。中国经典古曲少说有上百首,为什么作者单单因袭了《霓裳羽衣曲》?难道这不是《红楼梦》从《长生殿》继承、改造、提炼而来的必然结果吗?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有书斋名“梦坡斋”,用的还是与杭州有关的名字,苏东坡一生最得意和最大的政绩当是在杭州治理西湖,怪不得贾母玩牌时脱口而出“六桥梅花香彻骨”,请注意,此句没有典源,完全是作者自创,不是杭州人焉能说“六桥”?北人曹雪芹的奶奶恐怕不知“六桥”为何物。这里还有一个旁证,《红楼梦》最早版本甲戌本第一回有两处脂批题为“温柔富贵乡【侧批:伏紫芸轩。】”“蛛丝儿结满雕梁【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此紫芸轩”当然指“绛芸轩”,说明最早作者写作“紫云”也未可知。所以,儿子贾宝玉的书斋名只能是“绛云”(含“红云”“紫云”意)。《长生殿·重圆》【尾声】唱词作了最好的注脚:

《霓裳》,新翻弄。唱与知音心自懂,要使情留万古无穷。

如果有红友感兴趣,闲暇时可以去浙江松阳,聆听一曲由松阳县“月宫神韵古乐团”民间演奏家们演奏的盛唐古乐《月宫调》(即《紫云曲》),此曲乃典型的吹打乐,集钟、鼓、祝、琴、瑟、笙、箫、管、笛、磬等众多乐器,丝竹升起,仙子飘临,在阵阵管弦乐器的交替鸣奏中,一幅幅如仙境般的画面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气势恢宏,情绪热烈,层次分明,感染力强,仿佛把聆听者一下子带入了千年前的皇宫长生殿中,与唐明皇杨贵妃为伍,飘飘欲仙,亲身感受一下“绛云”“红云”“紫云”带给你的红学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