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谜“南直召祸”真相揭秘(一)
(2025-10-12 01:55:18)“南直召祸”是红学史上一个比较著名的百年之谜。解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基本上都属于猜谜、索隐派,没有任何史实根据,如阴谋论者、明末清军屠城论者、废太子争储夺嫡等等,无需与之争辩。稍正宗的解读自然是曹学,毫无疑问指曹頫任上遭遇的抄家遣返,曹家从此衰败,大家也信以为真,习以为常。但根据书中描述,葫芦庙失火的结果是将甄家烧得片瓦不剩,一无所有,甄士隐遁入空门,与真实生活中的曹氏举家回京、尚有十七间半房舍栖生、“二次复兴”、孙子还“官州同”是格格不入的。再深究一下,曹頫革职抄家,与宫廷争储没有一点史实根据(曹家只在经营南京地盘,远离皇宫,且得宠的曹寅已经去世),从史料上查看,只是三条罪状:骚扰驿站、转移家产、亏空帑项。条条落实,无一虚空,与葫芦(糊涂)无丁点联系,无论是当时和今天也没人据实定其为冤假错案。所以说“南直召祸”即指曹家革职查办是缺乏史证和事实上的依据的。
在展开本文之前,我们还是将《红楼梦》第一回的有关段落照抄如下,以便对比探究(标【】为脂批):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开口先云势利,是伏甄、封二姓之事】。街内有个仁清巷【又言人情,总为士隐火后伏笔】。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世路宽平者甚少,亦凿】,人皆呼作葫芦庙【糊涂也】。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
曹学家为了让曹雪芹配得上贾府国公家族身份,强行将曹家地位拔高。曹家祖上只是明代一个下级军官,降清后靠军功编为内务府包衣,无论在北京还是南京都称不上望族,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且曹寅及其继任者都不属乡宦(做过官回乡之人才称乡宦),是真正的在职官员(红楼故事总不能睁眼瞎说是返京后发生的)。土默热红学认为《红楼梦》作者是洪昇,其家族身份是完全符合贾府设定的:洪父明末清初曾“以例授官,非其所好也。优游梓里,偃息湖干......”(清王嗣槐《洪氏寿讌序》),意思是洪父不愿当官,辞任回乡,忘情于家乡江湖,实乃一乡宦尔。洪家祖上洪皓因功授公爵,其望族地位是有明确记载的:“维洪氏世显于鄱阳。自宋太师忠宣公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而洪昇出生于清军攻陷杭州时的郊外费姓农家,妻黄兰次是其表妹,擅长吟咏和音律,与宝黛关系相一致。著名的人大教授、北京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王汝丰在其主编的《清代宣南人物事略初编》的“洪昇”条(网上其文题为《悲歌一曲《长生殿》——洪昇“宣南”坎坷生涯述略》)首先就指出:“钱塘洪氏世为望族,洪昇生长于仕宦之家,早年生活优裕。家中藏书丰富,号称‘书海’。”王汝丰教授与土默热红学从无交集,将其所言与书中对比:1,名费/生于费家,2,乡宦/仕宦,3,望族/望族,4,书海/盖云学海文林(书中写林如海的脂批。洪家史称“书海”,有洪师毛先舒《与洪昇》词为证:“子家素号学海,书籍拥专城”。曹家从无“学海文林”之称,脂砚如何得批?)。文中称洪生于仕宦之家,也没大谬,因洪“早年生活优裕”,长大后家族已没落。短短的几句描述,将甄家与洪昇相比,却有四处相同,总不能说是为附和土默热红学而有意写下的吧?
接下来,作者点明了两个具体的日期:
一日,又是中秋佳节。
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土俗人风】,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
以上就是书中第一回围绕“南直召祸”前后展开的有关描述。《红楼梦》故事有个共识,就是以贾雨村出现为起始,又以贾雨村收缘结束。土默热红学根据文本的客观事实认为秦可卿并没死于第十三回(已故著名红学家戴不凡也有相同观点——仅指秦的死亡时间点),而是死于末回的中秋时节,是作者洪昇以“演《长生殿》召祸案”(以下简称“召祸案”)导致的情形作所的影射描写。所以,既然以“召祸案”为结尾,也会以“召祸案”为开始,与贾雨村设置保持同步,也是作者在重大事件描写中的多重影射的习惯写法,如林黛玉死于自缢(判词作证),秦可卿也是缢死(判词中的诗画白纸黑字亦可作证),都象征杨贵妃自缢的死亡结局。作者有关为“南直召祸”写下的每一句话(包括知情人的脂批)几乎都与史实相关,下面我们一步步来解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