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红楼梦》著作权

《石头记索隐》

《樗散轩丛谈》

《小浮梅闲话》

《批评新大奇书红楼梦

分类: 公开发表
笔者近段时间在“今日头条”发表了多篇质疑曹雪芹《红楼梦》著作权人的文章,引起读者留言置评,反响热烈;总的来说,赞同者居多,反对者也不少,其中有一条留言语出惊人,独一无二,最后两句颇有文革遗风,无知无畏,令笔者感慨不已,几欲涕下,现全文照录:

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这是个常识性问题,不是学术性问题,说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任何一个有一点儿常识的人都不会答应,绝不答应!

请看,《红楼梦》作者问题,不是学术问题,是常识问题。换言之,就象李白、杜甫一样不可推翻的历史性定论。习惯思维的强大令人瞠目,也感叹“愚M”宣推的力量。一个历史人物真实存在的定义,起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正式的文献档案记载,包括国家文献(如《史记》、《汉书》、《新
标签:

袭人

媚人

可人

《长生殿》

《四婵娟》

分类: 公开发表
说到《红楼梦》与《长生殿》的渊源关系,人们总抱着半信半疑或红学之一说的心境,反正曹学是雷打不动的正统红学,无论你们说得如何有板有眼,曹学是不可动摇的,曹雪芹就是天才,他什么都可以创造出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再怎么进步,也撼动不了中国人文学者对曹学的坚守。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在人文领域的一大悲哀。

土默热红学运用文化/文学对比的方法,在阐述《红楼梦》与《长生殿》的渊源关系上已经够多了,形成了可以自圆其说的体系。本文再用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一科学论断。

构思、撰述小说,人是第一要素,必先赋其姓名,且有说道。过去我们曾经讲过,宝玉、黛玉(颦颦)的名字是从李隆基(天宝)得到杨玉环而来,《长生殿·
标签:

南直召祸

人情

宣南

炸供

湫隘

分类: 公开发表
【惜米颠不遇此石】:米芾遇石称兄,从没听说曹雪芹与石头有丝毫联系,只能靠天才和编造加以开脱。洪昇出生于三生石畔的杭州,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洪园,虽经三易主人,四十年前的青障石头还在:“危石仍青障”(《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这就是大观园第一处景观插天大石头“翠嶂”的来源。洪园的青障危石并不普通,名声颇大,清诗人丁立中凭吊洪园时特意吟咏:“奇石含烟袅绿萝”(《西溪山庄怀洪襄惠公》),著名诗人
标签:

南直召祸

人情

宣南

炸供

湫隘

分类: 公开发表
以上已解读了“南直召祸”四字,我们接着逐句来对比、解读相关文本,看是不是与召祸案”相对应。

有处曰姑苏【是金陵】:所谓姑苏、金陵,都不能当真实地址,就象古人诗文称长安”并不实指西安,如洪昇友人王晫在〈长生殿〉跋
标签:

南直召祸

人情

宣南

炸供

湫隘

分类: 公开发表
旧时,明清两代官员主要居住于宣南菜市口附近。而曹家遣返后却在崇文区蒜市口十七间半旧屋寓居,结识的都是住在城内的旗人子弟,所谓的曹雪芹西山著书更与宣南八竿子也打不着,离“风流之地”相差十万八千里。现如今在宣武区兴建的有“假古董”之嫌的大观园及一年一度的红楼庙会,名为纪念曹雪芹和弘扬红楼文化,冥冥中却为洪昇做了嫁衣裳,是当时发起者始料未及的。脂批只不过用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地名掩盖了他真正要表达的地理方位,如真是指曹案,何必用一个读者无法理解的南直,仍用“金陵”或在62个南京曾经的名称里选取一个不是一样能达到狡狯、蒙蔽的效果吗?

再看“召
标签:

南直召祸

人情

宣南

炸供

湫隘

分类: 公开发表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红楼梦》第一回中曾借僧人之口给“风流人物”下过定义:“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风流之地”的“风流人物”是与其生平大概和诗词篇章联系在一起的,当有必要将洪昇居京期间一些“风流”之事简要交代一下,以强化大家对宣南这块风流宝地的认识:康熙七年春(1668),洪昇首度进京入国子监,到康熙三十年(1691)离京,居京二十三年,期间也有多次南返故乡。先投诗结识相国李天馥,李惊为奇才,邀其馆于宣南珠市口西家中,或家宴,或雅集,洪昇都参与其中,还推荐给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王纳为门下弟子。王居于宣南保安寺街,洪常登门拜谒,在这里见到赞善赵秋谷,三人论诗(见赵秋谷《谈龙录》),此雅事还刻印在著名的“曹雪芹折扇”上。洪昇诗名因结识李天馥、投王士禛门下而大为“擅场”,播于京城。由此参与各种名流诗会、雅集,如康熙十三年秋(1674),李天馥家宴,座中“名士半东南,触目皆琳琅”,席间赋诗唱和,洪昇诗惊四座,最为突出。
标签:

南直召祸

人情

宣南

炸供

湫隘

分类: 公开发表
我们先看书上作者给“南直”设定的前提:“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本指姑苏西门,阊者,古时指居西方,如阊风,然不论是广安门还是宣武门,都是西门(广安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宣武门是北京内城南城墙的西门);富贵风流,富贵好解释,重点在风流,古时“风流之地”绝对指文人雅士聚集成堆的地方,苏州、南京都称不上一二等风流之地,可以排除。而宣南恰恰是有清一代不二之选 ,只要是逗留过、在北京生活过的文人,一定在宣南留下过足迹。清廷入京后,实行满汉分居制,顺治五年下诏“凡汉官和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八旗居内城,汉人则迁往外城,即使再高的汉官,没有皇帝“赐居”,也大多寓居于宣武门外诸巷,连年羹尧、林则除、张之洞这样的名臣都只能住在宣南的上、下斜街。所以宣南形成仕宦之乡,文人荟萃之地。清代大家顾炎武、钱谦益、吴梅村、毛奇龄、徐乾
标签:

南直召祸

人情

宣南

炸供

湫隘

分类: 公开发表
闲话少叙。我们先解读“南直召祸”四字。所谓“南直”,红学界百分之百的人是从地理名称的字面上去认识,就是指南直隶(清江南省),这就是个固有行政名称,虽地域很广,由于曹家任职江南织造,当然指南京。事实果真如此吗?书中的“姑苏”“阊门”、脂批“金陵”都是指故事发生的真实地址吗?恐怕没人敢这么说。红楼故事发生地与苏州无关,这是红学共识,那么小小的织造府能装得下几乎有十来个恭王府后花园那么大的大观园吗?脂批从来就没有直白点明过具体名称,都是曲里拐弯、故弄玄虚,尤其是地名、书名,甚至生造,如《风月宝鉴》、《秋树根偶谭》,历史上查无此书。说他生造,却是隐晦,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可见“姑苏”并不是真正的苏州,同样,“南直”也并不是指真正的南直地区。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脂批是暗指另一个“金陵”呢?诚然,中国史上曾称“南京”的有多地,其中符合“南城”+“直隶”(合二为一解释)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史上另一处曾命名“南京”的地方:北京城的肇始之地——宣南。宣南,史书上称“南城”,并不是今天北京宣武区整片疆域,只是指靠近宣武门以南的一小块地区。京城起
标签:

南直召祸

人情

宣南

炸供

湫隘

分类: 公开发表
为便于读者对比、理解本文,现将“召祸案”简略介绍如下:

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生殿》完稿,交由戏班上演,“世之人争演之”(吴作梅《长生殿》跋),“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緾头为之增价”(查为仁《莲坡诗话》,“緾头”即赏钱)。其中内聚班为京师梨园戏班第一,洪昇授其予康熙皇帝演出,“圣祖览之称善,赐优人白金二十两,且向诸亲王称之。于是诸亲王及阁部大臣,凡有宴会必演此剧。而緾头之赏,其数悉如御赐,先后所获殆不赀。”(王应奎《柳南随笔》,“殆不赀”意为所获赏金难以计算)。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秋节期间,内聚班打听到洪昇刚过生日,为答谢洪昇还以人情,决定在孙公园戏楼上演《长生殿》并贺寿,“凡君所交遊当延之俱来”,史料还有这句话:“请开筵为君寿”(《柳南随笔》),“筵”有设席祭祀的含意。但邀请方和赴宴方都没想到的是,上个月皇贵妃佟佳氏(死前一天册立为皇后,在位一天)去
“南直召祸”是红学史上一个比较著名的百年之谜。解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基本上都属于猜谜、索隐派,没有任何史实根据,如阴谋论者、明末清军屠城论者、废太子争储夺嫡等等,无需与之争辩。稍正宗的解读自然是曹学,毫无疑问指曹頫任上遭遇的抄家遣返,曹家从此衰败,大家也信以为真,习以为常。但根据书中描述,葫芦庙失火的结果是将甄家烧得片瓦不剩,一无所有,甄士隐遁入空门,与真实生活中的曹氏举家回京、尚有十七间半房舍栖生、“二次复兴”、孙子还“官州同”是格格不入的。再深究一下,曹頫革职抄家,与宫廷争储没有一点史实根据(曹家只在经营南京地盘,远离皇宫,且得宠的曹寅已经去世),从史料上查看,只是三条罪状:骚扰驿站、转移家产、亏空帑项。条条落实,无一虚空,与葫芦(糊涂)无丁点联系,无论是当时
标签:

绛芸轩

绛云轩

芸香吏

红云

紫云

分类: 公开发表
      红学中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究竟是‘绛芸轩’还是‘绛云轩’”也是谜题之一。学界基本认定是“绛芸轩”,最通行的说法共两种,其一是指贾宝玉爱“红”,“绛”即“红”,“芸”是芸草,即香草,又称“芸香”,因有驱书虫功效,书卷中多置芸草,古时书斋、书馆、藏书处等多以“芸”代之,如“芸窗”“芸馆”“芸扃”等,以至于从东汉起设置的校书郎官职后来用“芸香吏”作为别称。所以“绛芸”就是宝玉爱读书走科举道路的意思。其二是指作者将“红玉”和“贾芸”的名字结合在一起,暗示宝玉最后得到此两人的帮助度过险境,揭示了后四十回的宝玉故事和命运。

这两种解释靠不靠谱呢?我们先说第一种。“芸香吏”是校书郎的别称,此官级别虽不高,但非及第进士中的佼佼者或制举登科的非常之才是不会授予的,待遇优厚,升迁快速,被唐人视为“文士起家之良选”,对于贾宝玉这位极度厌弃仕途经济的人他会在林黛玉面前将自己的书斋起带做官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