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磨尘鉴》看《风月宝鉴》就是《长生殿》的铁证2
(2024-01-06 10:13:26)分类: 公开发表 |
有戏曲史研究专家指出,这是一部被戏曲界长期忽视的重要作品。《磨尘鉴》传奇,经郑振铎、庄一拂、郭英德、吴书荫等学者考证,创作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作者钮格,字少雅,生于1564,苏州人;明代昆曲曲师,以教人度曲为生。他的最大成就是编纂南曲曲谱《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它的特点是曲文尚古,力求元词,似古董一样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以致有人认为被吴梅、王国维等戏曲大家誉为“曲谱之祖”的汉唐古谱《骷髅格》实为钮格伪托所作(见杨由之《“汉唐古谱”〈骷髅格〉再研究》)。本文不是研究《骷髅格》专著,不辩真伪,但相关话题下面会有涉及。
明镜如明月,恒常置匣中。 何须照两鬓,终是一秋蓬。
谁都悟得出,明面上是咏镜子,其实感叹的是人生。我们知道,铜镜易生锈、蒙尘,于是产生了一种职业:磨镜,明清叙事文本中称磨镜人为“负局人”,意为背负磨镜箱走街穿巷,《增韵·烛韵》:局,匣也。所以“磨镜”与“负局”可互为代指,唐代已出现。唐·刘禹锡有《摩镜篇》:“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门前负局生,为我一摩拂。”唐·何据《古镜赋》:“幸得怀铅再治,负局斯临。盘龙发彩,玄兔生阴。箧笥见赏,缁尘不侵。”其实“负局”的人物形象早在汉朝就有,刘向的《列仙传》就有《负局先生》一则,讲述一位来自燕北的负局先生常背箱在吴地(苏州一带)街市行走,边替人磨镜边访病问苦,授人药丸,服之无不病愈。如此数十年,有一次发大疫,也是他无偿施药,救命以万计。到走的时候,对人说:“我要回蓬莱山了。”后人建了十余处祠堂纪念他。原来这位负局先生与杨贵妃同处蓬莱。《列仙传》是神仙志怪小说,具道教色彩,这与“尘”也是相符的,因为磨尘的“尘”不仅指尘垢,还有红尘、尘世乃至人生的寓意,所以“磨尘鉴”有丰富的宗教、哲学及治病救人的意蕴。我们现在对年青人常说的“磨炼”、创作或演艺常用的“打磨”,应源之于“磨尘”说法。宋代还将负局先生正式纳入中医体系,宋·张杲所著《医说》中将其归为“三皇历代名医”之列,从此拥有了医家形象,这或与宋代尚医崇道的社会背景有关。吕洞宾是亦道亦医的代表人物,宋·刘斧《青琐高议》记载了“洞宾淬镜”的传说和诗“须知物外烟霞客,不是尘中磨镜人。”全真道创始人、金代道士王重阳,主张三教合一,撰《磨镜》诗“磨镜争如磨我心,我心自照远还深。
鉴回名利真清净,显出虚无不委沉。”笔者讲述这些典故,就是为了让朋友们了解“磨尘鉴”的真正含意。《磨尘鉴》一戏演绎的是什么内容呢?是开元天宝遗事。还记得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吗?它的母本就是《磨尘鉴》的第十二出戏《醉妃》。与“百戏之祖”昆曲有不解之缘的黄旛绰自称西方散圣,降凡东土,编撰了一部《磨尘鉴》传奇,“将儒释道三教汇成一家,在于小教场中,唤醒愚夫;磨尘鉴内,指一条光明大路。”此剧得到三教圣人肯定,赠其“宝书一部,名曰《骷髅格》”,命其献给唐皇,开创梨园,旙绰遂唤出青鸾“将《骷髅格》衔向御园”,唐明皇得之不识,传旨能解者面圣。旙绰揭榜,讲解“牌儿名”(曲牌名)的由来。明皇大喜,“颁行天下,今后取士,概不用诗文,通作戏文,送入翰林挂号选用。”又令梨园演出《磨尘鉴》传奇,前半部演汉史(德教),后半部用唐事(感化),用明显的以史为鉴的构思布局来宣扬“戏曲德化”的理念(明清时期戏曲界的一种创作思潮),展现了艺人眼中应该有的以德为本的崭新梨园史,也是戏名《磨尘鉴》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