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磨尘鉴》看《风月宝鉴》就是《长生殿》的铁证3
(2024-01-06 10:15:45)| 分类: 公开发表 |
所谓《骷髅格》,有人认为是钮少雅伪托之作,但更多人认定它“亦非凭空结撰,而是渊源有自的古代音乐文献”(钱南扬《关于南词引证》),著名戏曲史专家康保成教授就认为“《骷髅格》应即佛教、道教仪式中的'叹骷髅'一类经忏吟唱的格范”,“很可能出自全真教道士之手”(康保成《〈骷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及其弟子为借用骷髅方便布道,留下多首《骷髅词》。“叹骷髅”之说源自《庄子·至乐》,讲述庄子在楚国遇一髑髅,晚上枕髅入睡,梦中髑髅现身述说死后之乐,不愿再受生人之累,表达了庄子“乐死恶生”的生死观,以求“出离苦海,苦海劫磨”,这与《红楼梦》开首所描述的石头听闻两仙师谈论红尘繁华,打动凡心,央求“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仙师回道:“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终得随道士“下凡历劫”、“造劫历世”等说法皆出此源。《红楼梦》创作思想始终是红学研究的主题,但人们更多热衷于议论贾府的荣华富贵或尔虞我诈,而忽略其背后的惨痛结局和悲剧意识,真所谓“乐极悲生”(“乐死恶生”),贾宝玉最终逃禅出家,反映的正是道庄思想,与《长生殿》宣扬的升仙得道倾向也是合拍的。张衡的《髑髅赋》、曹植的《髑髅说》以及后世的“庄子叹骷髅”主题戏曲、道情皆宗此意。明嘉靖时因时调“庄子叹骷髅”流行,引领了晚明“叹骷髅”主题文风的掀起,戏曲、道情、滚调、话本、宗教宝卷、道经附录等等都有涉入,折射了民众身处末世的焦虑感和警世心。《骷髅格》应运而生就在所难免,其含意与《磨尘鉴》也是相合的。至此,我们有没有想起《红楼梦》里贾瑞收到“风月鉴”时出现的情景?
(贾瑞)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
所以“风月鉴”被红学界又称“骷髅鉴”。此鉴何来?书中交代:“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再看黄旙绰来自何方?开场戏便介绍说来自“尽虚空界,......演虚虚法教”的“仙客”,唐明皇尊称“仙卿”,因有人不知“奸顽淫邪报应”才献《骷髅格》并编制“磨尘鉴”来教化众人(第三出戏就叫《兴教》)。贾瑞如照背面骷髅应当无事,一照男欢女爱的正面立马命归黄泉。我们细细两相对照一下,理应感悟到这里面隐隐映射的通过“叹骷髅”戏曲教化的意图,敢说两部作品没有一丝联系吗?。我们接着看。
作者是因为世人欠缺了解“忠孝节义关系,奸顽淫邪报应”,才“编一传奇,名曰《磨尘鉴》,传向人间。”百度称“忠孝节义”语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但洪昇宗祖有“三洪学士之世胄”称谓之一的南宋·洪迈《夷坚志》已有“忠孝节义判官”记载。虽有封建色彩,但用在今天也无不可,忠于领袖、国家,孝对父母、师长,节为制度、遵序,义守诚信、坚贞。《磨尘鉴》二十六出戏,开场演鸾衔《骷髅格》进御苑,旙绰应诏解格,正值教习《霓裳羽衣曲》,于是依格填词,以戏中戏(东汉范滂、曹节等人故事)、杨妃醉酒、安禄山叛乱、明皇幸蜀、梨园子弟骂贼被杀、李猪儿刺杀安禄山、郭子仪破敌迎驾等故事串连起来,到剧终词“《磨尘鉴》目颁天下,词俗情真莫笑咱。此道能提出,万法宗源汇一家。”首尾相顾,完整落幕。戏中有谱曲布道、有春困懒起、有骂贼杀贼、有献俘说虏、有月醉梦连,关键是“风月”“宝鉴”都分别显现: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庆月》)
(唐明皇)朕得仙卿,如获宝鉴。如何言去,必须将《磨尘鉴》为朕演观(《兴教》)
请看,这里借用的杜甫《吹笛》诗“风月”,谁不知是虚实相生,以景写情?唐明皇视《磨尘鉴》为“宝鉴”,不就说明李杨故事就是一部“风月宝鉴”吗?
《磨尘鉴》许多细节、故事不单在《长生殿》有所反映,在《红楼梦》里也有出现,限于篇幅,试举两例,众卿对照:
马嘶芳草客先愁,漫漫云山又添几倍愁。
远书归梦两悠悠......
止不住泪抛红豆(《磨尘鉴·归隐》)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红楼梦·红豆曲》)
记得红学家吴新雷教授有文《〈抛红豆〉诸曲的红学公案》,驳斥有人说《红豆曲》不是曹雪芹原创,而是从任二北先生所编撰《曲谐》中《荡气回肠歌》里得来的。为此他还专访戏曲名家任二北,得到《荡气回肠歌》本就抄自《红楼梦》的答案。于是发出“任老真是雪芹的知音啊”的赞叹声。任老在中国戏曲研究史上居功至伟自不待言,但看了《磨尘鉴》的文字记录,吴新雷是否会为自己的感叹生出一丝讶异呢?而曲中的“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也与鉴湖有关,莼菜是镜湖特产之一,有贺知章诗为证:“镜湖莼菜乱如丝”;菱花镜里照见的更多是人生,唐·刘兼《春怨》诗“菱镜鸾孤貌可怜”,宋·秦观《蝶恋花》词“拂拭菱花看宝镜”,叹惋的都不仅是容颜。再看下例:
恨犬戎,背君叛华全不忠。
这是第十七出戏《绣甲》结尾唱词,接着第十八出戏目干脆叫《献俘》,郭子仪之子郭暧与副将李光瓒大败异族番将:
斩来首级,挑起宫中,摆队献俘上来。
请对照《红楼梦》六十三回:
(宝玉)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
又是“犬戎”,又是“献俘”,都是这么巧吗?有“犬戎”必有“献俘”吗?两词语同时出现,没有一点联系吗?仅以上两例,可证《红楼梦》作者熟悉《磨尘鉴》院本。说是曹雪芹借用了《磨尘鉴》某些文字属无稽之谈,而洪昇将天宝遗事融入于《红楼梦》中则有据可依、浑然天成。再加上李謩鉴湖吹笛故事、《四婵娟》两出在鉴湖之地发生的谢道韫、卫茂漪戏目,这已然形成了一条证据链。
令人称奇的是,乾隆年间也出了一名叫黄旛绰的伶人,以生平舞台经验写成《明心鉴》一书,是书又名《明心宝鉴》,与《磨尘鉴》一样,都是戏曲著作,真是不谋而合。
书名必与书的内容无缝对接,密切相关,这是古今中外作者起书名的铁律。《风月宝鉴》之书名必定与“风月”“宝鉴”的引申含义有关,就象《红楼梦》又题名《风月宝鉴》,因为它们的题材有内在的联系,谁也不能否认《红楼梦》主题是讲“风月”的,同时又在起“宝鉴”警戒的作用。这是作者花十年心血的真正用意,单讲风花雪月故事的作品是没有人呕心沥血花十年之功去闭门造车的,即便写成也会矫揉造作,无人问津。在《红楼梦》面世之前的清代,什么作品是符合这一主题的呢?经过梳理、对比,可以肯定,洪昇的不朽名作《长生殿》是最契合的,笔者的《〈风月宝鉴〉正考》一文已作了全面考证,本文不再重复。如果说《风月宝鉴》是曹雪芹的旧作,不但没有一纸文字可供对比,在地域背景上、生活轨迹上及文化底蕴上都与“风月宝鉴”的根源相脱离,没有一丝联系,只能用天才来解释。而洪昇著有《长生殿》,演绎的正是风月宝鉴故事,他的杂剧《四婵娟》其中有两出戏专写鉴湖发生的故事,出现了“风月”“宝鉴”的文字,他还是唐诗之路起始点上的文人,熟悉鉴湖典故,更是诗人、剧作家,对史书上诗词曲赋“风月”“宝鉴”的用典了如指掌,在将《长生殿》旧瓶装新酒《红楼梦》过程中运用“风月宝鉴”典故警示后人不是顺理成章吗?了解情况的脂砚斋将《长生殿》说成《风月宝鉴》不是水到渠成吗?
《长生殿》前身是《沉香亭》、《舞霓裳》,经洪昇历十余年、三易其稿始成,其间参阅过众多李杨史料及戏文作品,《磨尘鉴》当然也在其中。洪昇对前人作品里“子虚乌有”“未免涉秽”的东西深表不满,遂“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暇,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见《长生殿·自序》)“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无疑就是"风月宝鉴"的意思。《红楼梦》作者在描述创作缘起时借石头之口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可见作者是针对《磨尘鉴》“假借汉、唐名色”的创作套路所说,并有独到看法,对“淫秽污臭”的“风月笔墨”更是不屑,开创了自己“新鲜别致”的情根、情种、情痴的“意淫”作品风格,而“情根”“情种”“情痴”之说皆来源于《长生殿》(参见顾耀忠文《论红楼梦“意淫”思想及其渊源》)。《磨尘鉴》是洪昇的参考材料之一,《四婵娟》是洪昇的封箱之剧,《长生殿》是洪昇的成名之作,《红楼梦》是世界巨著,我们可以根据这四部作品中分别出现的“风月”“宝鉴”字眼来审视它们的传承和一致性:
吹笛秋山风月清
朕得仙卿,如获宝鉴(《磨尘鉴》)
锦前程,风月广
才从宝鉴描轻翠(《四婵娟》)
合令他长作人间风月司
红粉春妆宝镜催(《长生殿》)
都只为风月情浓
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红楼梦》)
请看,如此清晰的传承路线难道不是《风月宝鉴》就是《长生殿》的实据吗?难道不是洪昇原创《红楼梦》的铁证吗?红友们和红学专家们可以提出质疑,但千万别喊空洞的口号,也请用文献和史实说话,以类似的可靠的证据来批驳笔者的结论。
谢谢红友们累目阅读。最后送给大家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原唱的来自鉴湖之水的《兰亭序》歌曲: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参考资料: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5
2.《洪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8
3.《历代诗人咏鉴湖》,新华出版社,2001.5
4.《古本戏曲丛刊三集·红罗镜·新编磨尘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7
5.《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三联书店,2017.10
6.《文学与文化·〈磨尘鉴〉传奇对于唐明皇故事研究的新价值》,南开大学出版
社, 2021.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