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雪芹会淘漉胭脂膏吗?

(2023-09-06 20:48:16)
标签:

曹雪芹

胭脂

《贵妃的红汗》

红泪

双料杭脂

分类: 公开发表

著名女作家孟晖的著作《贵妃的红汗》一经出版便成畅销书。修订后分三册再版发行,名为《胭脂记》、《妆粉记》、《香皂记与兰泽记》。顾名思义,此套书讲述的是女子闺房用品的来路、作用及考证,饶有趣味,娓娓道来,颇吸引读者。

所谓“贵妃”,毫无疑问是指杨贵妃;所谓“红汗”,当然指杨贵妃身上的两大特征:红汗与红冰(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红汗》条是这样记载的:

 

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开元天宝遗事·红冰》条是这样记载的:

 

杨贵妃初承恩召,与父母相别,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所以洪昇在《长生殿·春睡》杨贵妃出场介绍时说:

 

漫揩罗袂,泪滴红冰;薄试霞绡,汗流香玉

 

贵妃真的会流红汗和红泪吗?孟晖起这样的书名,她的灵感却来之于《红楼梦》。贾宝玉生活中有两大嗜好,一是爱吃丫头们嘴上的胭脂,二是喜欢亲手制作女性化妆品——淘漉胭脂膏子。孟认为,杨贵妃身上当然不会真的流出红色的汗,其实是指早在唐朝以前,中国女子就知道使用化妆品来美容驻颜了,比如杨贵妃身上是搽了护肤养颜的胭脂类化妆粉,一出汗,就将桃红色的化妆品一起印在了纱巾上,成了“霞绡”。所以从杨贵妃的红汗,连想起了胭脂膏的用途、来历和制作方法。

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真的是有道理的。就说书中对化妆品的介绍和制作方法也是头头是道,分毫不差。比如第四十一回“平儿理妆”有这样一段描写:

 

平儿在脸上扑了茉莉粉,“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向她解释说:“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剩的就够打颊腮了。”

 

孟晖一直对“蒸叠”两字有疑惑,还怀疑作者有误。但看了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对“胭脂”加工方法的介绍后,才知道作者所描写的胭脂制作方法是实景还原。原来绘画所用精炼红色颜料和女性红色化妆品的加工方法是一致的,“蒸叠”并非蒸馏,而是指将混有花露的胭脂液置于微火上烘烤的工艺。书看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二十多岁的曹雪芹这些技术性知识哪里来的?真的是天才吗?不需要观摩或浸润其间吗?其实一般的闺房儿女是不会亲自动手制作这些化妆品的,用的量也有限。而有一群人使用化妆品就比较频繁,尤其是红色用得更多,它就是戏班。伶人上台演出全靠化妆,并得消耗大量化妆品,为节约开支,戏班自行制作胭脂膏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曹雪芹没有任何与戏班混迹在一起的记载,而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他就是洪昇,清代著名的戏曲大师,几十年与戏班优伶为伍,耽情于花笺彩纸,更兼娶会唱歌(戏)的雪儿为妾,所以,洪昇熟悉、了解和掌握这些化妆品制作工艺就显得非常自然,顺理成章。我们还可以用这样两条记载来作为佐证:

谈到上等胭脂的原料和加工方法——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写道:“双料杭脂。......去其渣滓则更妙。”

 

清迮朗《绘事琐言》写道:(胭脂)“以杭州雀舌为最。......余者皆不及也。“

 

请看:“杭脂”,“杭州雀舌”,指的都是杭州地方出产,这是古籍史料上对优质胭脂产地的最权威记载。作为地地道道的杭州文人洪昇,又兼戏曲中人,熟悉这些原料特点及制作工艺当为真实可信。贾宝玉的吃胭脂、淘胭脂膏的这些特殊“嗜好”,是与洪昇一生热爱戏曲的基因密切相关的,与“天才”扯不上边。

说到桃红色的汗,说到红泪,让我们再一次重温林黛玉吟诵的《桃花行》诗句吧: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对比一下《开元天宝遗事·红汗》“其色如桃红也”的史料记载,“胭脂”、“人之泪”、“泪比桃花”皆一一呈现,这样赤祼祼的“红泪”描述和比喻,难道不是杨贵妃最好的象征吗?难道不是洪昇著作权最好的证据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