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原创随笔 |
重游峨眉山札记(4)清音阁近聆
(文)海笛
在万年寺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在路边休息的地方,吃了点干粮,喝了点水,准备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向清音阁方向下山了。路上有许多抬滑杆的,见我们这样六十多岁的人,极力想让我们坐滑杆。其实一路慢游,又没赶路,精神体力还好,没感到一点累,何况又是下山,竟无一人响应。
下山的路走起来轻松,沿途涧谷环流,古楠耸翠,曲径通幽。我们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不一会就到了白龙洞(亦称为白龙寺)。这寺明嘉靖时别传禅师始建, 清初重建,清康熙皇帝曾赐经书、字联于该寺。 这里海拔900多米,周围是以樟科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白龙洞外一片林子叫“古德林”。有松、柏、杉、楠等树。相传别传禅师曾在寺旁率众徒种植桢楠,口诵《法华经》,一字一株,周广二里,共植69777株。前人栽树,如今这些桢楠已葱郁成林,现尚存的10余棵古楠,高达二三十米,树龄已在400年以上,为后人留下了这片清凉。在白龙洞门前的左侧,有一棵高大的树,号称峨眉山桢楠王,树龄有1000多年,树高有40多米 ,树冠、树形奇特优美,让人惊叹。
我感兴趣的是功德林坡上有一个很深的洞,相传是当年白娘子(白蛇)修道的地方。我想去看看,问了一个当地人,知道白娘子修道的山洞因山滑坡已被封,只好作罢。想着白娘子在这里修道成仙的,就觉这个地方神秘,至于它神秘在什么地方,还没想好,我们已到清音阁了。
清音阁地处峨眉山牛心岭下,又称卧云寺 ,海拔710米,寺院周边山水环抱,亭台楼阁与流水潺潺和谐相融,取晋朝诗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明朝初年改名为“清音阁”。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寺院虽小,但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势逼人,其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这里的亭台小桥依山傍水,使自然山水和人工景物巧妙地融合,组成绝妙的景观,是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
“双桥清音”是“峨眉十景”之一。中间有座亭子,旧名“接王亭”,建于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来游峨眉山,山僧在此恭迎,故名接王亭。清康熙四 十一年(公元1702年)山僧又在此迎接郭哈奇、海青等四位钦差,故接王亭保存至今。原亭年久失修,以后重建。现在的接王亭,是解放后重建的,规模比过去的大得多。后三次失火,现为1917年后重修,仅一殿,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1992年8月新建了那座三层阁楼的客舍。
清音阁有两条溪流,黑白二水千古不断的流淌。左边叫“黑龙江”,发源于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经洪椿坪穿白云峡到此;右边“白龙江”,经雷洞坪绕白水寺而 来,两条江上分别架有二道石拱桥, 沟通左去广福寺右上万年寺的路径。 站在石拱桥上,居高临下,亭下便是有名的牛心石,状若牛心,色黑而有光泽。白龙江和黑龙江在清音阁的门前汇合,黑白二水冲击着这块巨石。两水飞泻,浪花四溅。
近聆清音阁,山水之音不绝于耳,水岩撞击,激越轻柔相继,阵阵的轰鸣, 声传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犹如古琴弹奏,时而清越,时而激昂,跌宕起伏,韵声无穷,任人品味峨眉的山中“清音”之趣。随着“清音”的欣赏,再眺看惊涛拍石,飞花碎玉,似雾非雾的水珠,朦胧于空中,跌落在水里。阳光映照,双桥在水雾中恰似两道五色缤纷的彩虹,让人爽心悦目。
古今游人多称誉这里为峨眉山第一风景。“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诗人刘光弟简练准确的描绘出双桥清音的风韵,高度概括了双桥清音的幽美景色, 以及深邃的意境。如此的天籁之音和美景,非笔端所能绘也。再目穷峡谷风光,两水飞泻,观那龙门峡上浑然天成的“九龙吐水”和“九龙游水”,水圣双绝的 壮阔与神奇,眼耳穷极自然之神奇矣。古人诗赞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鸢飞灵鹫地,鱼跃海中天。滔滔白浪,山水相连,红绿对比,组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山水园林风景。难怪有人称赞这里是有声的诗,立体的画。坐在水潭前的洗心台上,恍惚进入一个“清音”化的世界。静听清音,人的心灵因之而宁怡,而超脱,会忘了自己的存在,仿佛自身与大自然已融合为一,化作声声清音,萦绕太空。在清音阁,可品味这里的山光水色,嗅花草芬芳,听流泉清音,触摸亭台碑石。它让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各种感觉苏醒,获得峨眉风光特有的审美。
往清音阁左顺沟河而上就可到一线天和观猴区,还可到洪椿坪、九十九道拐及九老洞、洗象池等地。我提议上去走一点路看看,一行没人支持。三十年前上金顶时走过这条路,不知有什么变化,我决定一人上去看看。说了半天,几位同行老友千叮嘱万嘱咐,说他们在清音阁休息等我,让我快去快回,不要误了赶回的时间。
我沿着清音阁的台阶和栈道往上走,栈道边溪流中不时地看到瀑布落水。没多久我就看到道路崖壁上康熙、唐太宗游山等摩崖石刻了。这些石刻群雕栩栩如生,反映大清康熙和大明朱元璋及大唐李世民等皇帝曾经到这里的场景,每组石刻都在诉说着一个个深幽的故事。沿着峡谷往前走,峡谷越来越窄,一面高崖挡住了视线,这就是白云峡。峡谷中溪水奔腾,川流不息,很窄的栈道可以通过峡谷。只见那两边石岩壁立,溪中流水寒彻,顶上古木参天,天光一线。
我知道前边就是“一线天”了,涧深谷幽,万壑飞流,水声潺潺。有游客说前面就是野生猴经常出没的地方,这里重峦叠嶂。 长长的山谷里生长着茂密的植物 ,潮湿的空气夹着各种树木的清香,潺潺的泉水在低垂的灌木下汩汩流淌。沿途的青山树木,郁郁苍苍。再往上走,路越走越难,游客少了。我问了几个下山的人,观猴区要走多久才能到另一个景点,几个人都没给我说清楚。
我又往上走了一段路,见有两只猴子在路边怪怪地看着我,一只猴呲牙地伸出手来向我要东西,我才想起除了一个小摄影包,我什么东西也没带。上山的人很少 ,我听人说,不给猴子东西,猴子是会抢包的。我怕猴子抢我的包,就决定不再前行了,老远闪拍了几张猴像,慌忙返回。连在清音阁的同行们都说这么快就回来了,我只好说怕大家等,于是就一起从清音阁下山,往五显岗停车场方向走去。清音阁这这一带绚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神奇的地质博物结构,以及亭、台、楼、阁和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观,已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