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旅游 |
分类: 原创散文 |
重游峨眉山札记(3)穿越万年寺
从金顶下来,第二天我们决定乘车到万年寺。从万年停车场到万年寺有两条途径可选择:一是步行山上,大约需要一个小时;二是乘坐索道,几分钟可到达。在万年寺这个景点游玩后,再从万年寺歩行到五显岗坐车下山。我们没有乘缆车,选歩行走山道到万年寺。当地人自豪的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小平路线”,有十多里。1980年7月5日至9日,邓小平在峨眉山双水井、万年寺、清音阁景区。称赞“峨眉山是一个文化型的风景区,是一个宝库”,并说“要好好保护,合理开发,让她为子子孙孙造福。”
万年寺景区属于峨眉山的中部山区,海拔高度在800-1900米之间,这里诸峰相映,苍翠环照,树木以阔叶树为主,间有针叶树种,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特别是到了秋高气爽之时,峨眉山下夏暑尚存,金顶三峰已初飘白雪,而位于中山地区的万年寺景区,正处在一年中的黄金季节。林中色彩斑斓,如诗如画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是峨眉山最有特色的景点之一。
刚进入山道不久,见山间有一所万年小学。小学的校园还存,校园外操场的篮球架还在,校园外一块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立的捐资助学,功德千秋的石碑,但校园已是人去楼空,园内已杂草丛生。一位当地的人说,这所小学有很多年的历史,如今已迁址于山外,可以想像当年这所学校环境的幽美。
我们沿着山间清幽的小道,穿行在林间,林间空气湿润、清新。小道两边有挺拔的云杉,苍翠的竹林。蝉在树林中唱着夏天,许多叫不出名的鸟儿,在林中飞来飞去,用不同的叫声,给山野注满了生机。途中有一些错落的民舍和挂着红灯笼的农家乐、手工作坊等,点缀着山里人的生存空间。
就在这充满情趣的小道上,不知不觉我们已到了万年寺。从台阶进入山门,高台上的第二重殿宇是弥勒殿。弥勒殿的右侧是钟楼,左侧是鼓楼,殿内供奉着弥勒佛。这尊宋代铸造的普贤骑象铜像,被称为镇寺之宝,高7.85米,重62吨。莲花宝座驮着普贤菩萨,坐在六牙白象之上,神态自若、面目和祥,一幅普渡众生的慈善面容。寺内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时有善男信女跪拜,在菩萨面前默默的祈祷。
万年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海拔1020米的狮子岭下,创建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名普贤寺,为慧持大师所建。唐乾符三年(876年)重建,改名白水寺;宋时又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万年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高僧辈出,佛教文物十分丰富,但也几度兴废。特别是1946年的一场大火,将原有的毗卢殿、七佛殿、天王殿、金刚殿、大佛殿、砖殿、接引殿等七重殿宇,毁坏殆尽,仅存留下了无梁砖殿。全殿因无梁无柱,不用一木,全部为砖结构而得名。砖殿构造奇巧,据说是仿印度热那寺形式建筑。上为半球形的穹窿顶,四方和中央有五尊白塔,前后还有四只吉祥鹿。下面为正方形,所谓“天圆地方”。无梁砖殿建成至今历经18次地震,却依旧安然无恙,被世人赞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从外看很像一个蒙古包。
无梁砖殿左后侧有著名的“行愿楼”,内供万年寺三宝:佛牙、贝叶经和御印。佛牙为明代国外友人所赠,据科学家鉴定,为古代剑齿象化石。贝叶经为明代暹罗(今泰国)国王所赠,上书梵文(古印度文)《法华经》。御印为明神宗朱翊爻赐建无梁砖殿时所赐,最为珍贵,这枚方印13厘米见方,重4公斤,是明代万历皇帝御赐的印章,刻有“大明万历,敕赐峨山,御题砖殿,普贤愿王之宝”的文字,可惜我们没有看到。
现在万年寺的五重殿宇(即:山门、弥勒殿、无梁砖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等)是1954年政府拨款修复的。而山门、弥勒殿和里面的毗卢殿、般若堂,是1986年修的。1991年又重建了左边的幽冥钟楼,右边的鼓楼长廊和围墙,其间还有花园、亭榭、水池等,形成了万年寺现在的规模。1980年,小平视察峨眉山时,7月8日下榻于该寺巍峨宝殿厢房二楼的12号房间。
我们沿着石碑左侧的台阶上去,看到了白水池。这里传为是李白听蜀僧广浚弹琴处。唐代开元年间,李白初游峨眉山时,就住在万年寺毗卢殿,常与住持广浚在池旁谈经伦道,并听广浚弹琴。为此,李白写下了一首《听蜀僧浚弹琴》的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广浚的琴技高超了得,每当琴声响起时,便有一位绿衣姑娘悄然而至。原来,这位姑娘是白水池中青蛙所化,因久听大师弹琴,她的叫声便如琴音了。现在池里和这一带山中的青蛙,被命名为“弹琴蛙”。这天我们运气好,我的同学希云正给我说几年前他们夫妇在这里听到过“弹琴蛙”的叫声,妙不可言,话还未完,池中蛙声就叫了。哆RUAI咪,哆RUAI咪发,蛙声真同琴声,低沉而富有节奏,好听极了。希云顺着叫声在池边寻找青蛙,一蛙跃出,跳进池边的水草丛。我慌忙抓出相机,结果又听见了几声蛙叫,就再不见青蛙的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