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商培养之解决冲突

(2013-01-12 11:54:42)
标签:

教育

情商培养

解决冲突

有效交往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情商培养之解决冲突
by 陈忻


这一篇的内容其实就是这个月发表在父母必读上的《
6岁之前的情商课》,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bhb5.html

这是这篇文章原来的样子,根据年龄段(3岁以前,3岁到4岁,4岁以上),父母对孩子解决人际冲突的引导要区别对待。

-----------------------------我是开始的分割线---------------------------

带 孩子去儿童游戏场所玩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各色各样的孩子以及各色各样的父母。有的孩子是“动作派”,当他看到什么玩具想要玩的时候,上手就拿,不 管这个玩具是不是在别的小朋友手里。有的孩子是“随和派”,即使自己手里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也不哭不闹,自己接着找别的玩具。有的孩子是“不妥协派”, 绝对不放自己手里的玩具,或者抢不过别人,就大哭。家长的做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家长是“旁观者”,让孩子自己哭,自己去解决问题。有的家长是“保护者”, 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吃亏”。有的家长是“干预者”,努力和孩子沟通,讲道理,争取和平解决问题。

 

孩 子在一个群体里,怎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友好相处、怎么解决和其他小朋友的小冲突、怎么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怎么和别人协商、怎么分别从自己和别人的角度 去看一个问题,这些其实就是情商培养的第一步。我常常问自己: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够让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些初步技巧,才能够逐步培养孩子与人 相处的情商?

 

(注:通常学龄前的儿童,他们在游戏时都会有成人监护,而且冲突多为不能分享玩具、不能遵守游戏规则、身体上的冲撞等。我在“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全新修订本里,有两章和这个内容相关,第18章“正确对待孩子的欺负和被欺负”和第21章“教孩子学会分享”,在这里不再重复叙述。)

 

我的第一个原则是,找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最好找教育观念一致的家庭交往

 

大 宝经常和我们邻居家的一个孩子一起玩。那个孩子脾气比较温和,他妈妈也比较重视孩子的行为规范。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抢别人手里的玩具是常有的事。正 因为我们两家非常熟悉,当两个孩子抢玩具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偏向某一个孩子,而是公平来处理:“是谁先拿到的玩具,谁先拿到,就让谁先玩”。劝抢到玩具的 小朋友把玩具还给别人。如果不听劝告,就要被我们隔离在一边反省。我们有时候也开玩笑:算了,不管你们了,你们自己去解决。不过一次也没有实行过,因为孩 子不到3岁,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他们没有办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自己协商解决问题。所以在孩子3岁之前,家长做一个旁观者是不可行的,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了。两个孩子通过我们的教育,行为上的规范,再加上在幼儿园也学习和练习和别人分享的规则,到他们3岁多的时候,抢东西,不愿意分享的行为就几乎没有了。

 

如 果说两家的教子理念不一样,比如,我认为孩子要学会分享;而对方的妈妈表面上也是教育,暗地里却为自己的孩子“不吃亏”感到高兴,纵容自己孩子的不良行 为。这样的话,我就不要让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了。一方面,孩子有样学样,如果我教自己的孩子要分享,而别的孩子却不分享,他一定会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我这样 就不行,别人这样就可以?另一个方面,我教自己的孩子行为有规矩,别人却丝毫没有规矩的话,也是伤害了守规矩的孩子,比方说他就是没有办法玩到他最喜欢的 玩具,因为对方不愿意遵守“轮流玩”这样的规则。

 

我的第二个原则是要保护孩子的安全。

 

和自己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在家里玩,通常安全还是有保障的。但是,如果当我们在公共游戏场所,有一些互不认识的孩子在玩滑梯或其他娱乐设施,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安全。

 

我有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sandbox里一起玩,有几个挖沙的玩具。本来大家玩得好好地,这时候来了一个小朋友,23岁的样子,上手就抢了一个女孩子手里的小耙子。小女孩哇就哭了。 大家都在看: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哪里?等着他出来主持公道。结果没人出来说他,看样子这个家长是“旁观者”,也许他觉得孩子打打闹闹,抢抢玩具都是天性,没 必要纠正。这个时候,小女孩的妈妈做的很好。她很平静地对抢东西的孩子说:“对不起,这个小耙子是小妹妹的,请你还给她。”她和那个孩子目光对视,说了两 遍,这个孩子把东西还回来了。如果他硬是不还,怎么办?我想那就要请他的家长帮忙了,因为这个玩具是我的,我现在要走了,你要把这个玩具还给我。所以说, 在公共场所,碰到霸道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别的孩子抢自己孩子的玩具,就去替孩子要回来。如果别的孩子打人,要赶紧把自己的 孩子抱开。

 

我这里说的是3岁以前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好,对规则的遵守还不能做到自觉,对道德的理解还相当有限,需要家长做中介来引导。

 

有的父母说:“别人的孩子打我的孩子,我们教他打回去。”以暴制暴不是好办法。一方面,孩子才23岁,不能明辨是非,也不能掌握分寸,要是养成不分青红皂白打人的习惯就不好了;另一方面,如果碰到更加霸道的,孩子最终也会吃亏。有的父母说:“我鼓励孩子自己处理矛盾,别人把他的玩具抢走,让他自己要回来。”这也不是个好办法,让不到3周岁的孩子自己去处理冲突,像我刚才说的,他们对规则的理解还不够,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不具备,这样的要求未免太高。再次,父母如果不给孩子支持,不主持公道,只会使守规则的“好孩子”受到伤害,让他们感到困惑。

 

最 后,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有的妈妈说:我们孩子是不是太弱懦,别人打他,他不还手;别人抢他的玩具,他自己递过去。我可以理解这些妈妈,大家都不想 自己的孩子吃亏。不过,有的孩子性格温和一点,这样的行为不要紧的。等他们大一点,和别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了,明白了交往的一些规则,再加上家长和老师的 引导,孩子的行为会有所改变的,不会一直这么“懦弱”。比如,到34岁的时候,有了“所有权”的初级概念,他的东西就不要随便让给别人了。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怎么处理和同龄人之间的关系,要遵从这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不要急于拔高。

 

我的第三个原则,对于3岁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们使用语言,寻求成人的帮助为主

 

这 个年龄的孩子逐渐懂得了规则,也能够运用语言。如果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要让他们使用语言,而不是使用拳头。我们孩子幼儿园的老师也是这么教孩子的。如果 别人打你了,或者抢你手里的玩具,一定要大声叫:“不能打人!”或者“不要抢我的玩具!”老师听到了,会来公正处理。或者老师一时没有听到或者看到,不要 和别人打架,要去告诉老师,说明情况,让老师来处理。如果你反打回去,老师说,这样的话,两个小朋友都要受到批评,都要去坐到一边反省一下。

 

我们父母要做到耐心,经常提醒他们。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道理是懂了,跟他们讲规则也能明白,但是毕竟行为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有时候忍不住和别人发生冲突。我们要理解这个阶段的这个特点,要不厌其烦地说明原则,及时制止他们不好的行为。

 

去年,我带孩子去邻居家玩,两个3岁半左右的孩子能和平共处了,而他们2岁的时候在一起还 经常抢玩具。所以小宝宝的妈妈不要着急,孩子大一年,表现好很多。比如,他们每人推着一个车子,相继从一个桥下经过;每人拿一些积木,各自搭出不一样的房 子。偶尔,他们看上同一块积木。我们在一旁观察,看看他们自己会不会解决。一个人说:“我先拿到的!”另一个说:“可是我现在就缺这个!”有时候一方将另 一方说服了,“好吧,让你先用这块把屋顶盖好”,和平解决。有时候各不相让,我们就介入,劝说两个人:“这个积木是谁先拿到的?谁先拿的就应该让谁先 用”。“哎,你用不同的颜色也很好看,我们来试试看这块红的,这样放也很好看!”通常孩子都能听进去道理。我们的介入就是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

 

所以这个阶段,让他们练习使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自己的要求,是可行的。父母要做的是不断提醒,而不要不耐烦或者给孩子定性:你这个孩子怎么老学不好?!老这么不自觉?!其实不是他们故意不自觉,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确实比较弱。

 

在公共游戏场所,碰到霸道的孩子,教育孩子不要硬碰硬,要保护自己,走开或者寻求大人的帮助。父母既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并且给孩子树立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榜样。

 

比如,几个孩子在玩滑梯,其中一个孩子喜欢用脚踹前面的孩子,这样就很危险。我们作为成人,一定要制止这种行为:“你这样做会把别人踢下去,很危险,快别这么做了!”或者说:“请你玩滑梯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要把别人踢下去!”

 

我们这样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榜样,自己的孩子看在眼里,也是一种学习。以后,他碰到这种情况,可以慢慢要求他自己去讲。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让孩子慢慢磨练,不要求一步到位。

 

我的第四个原则是,鼓励孩子独立与他人沟通,解决问题

 

这个主要是针对4岁及4岁以上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懂得了规则,自觉遵守规则的能力也 提高了。他们更懂得和别人合作,也学会在游戏中分工,而且他们也慢慢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冲突,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自己解决。他 们的语言发展良好,如果有冲突,他们可以互相商量,互相说服,互相谈判,自己解决问题。但是要和孩子强调的是,无论怎么样,要使用语言,而不是拳头。

 

和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父母对他们的脾气有所了解,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所以,当孩子出现争执的时候,鼓励孩子使用语言,和别人协商,达到对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这个阶段,父母不要过分保护孩子,只要不是涉及到安全/人身伤害的问题,可以多鼓励孩子和别人去沟通。这是孩子很好的练习,为将来人际交往打好基础。

 

我们现在带孩子去邻居家玩,大家年龄相仿,都是4岁以上,通常根本不需要我们操心了,他们自己能够玩得很好。偶尔的小争执也被他们自己化解了。

 

但在公共游戏场所则不同,一些不认识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脾气不了解,对他们会做出什么举动不可预测。所以,不管你多放心,在公共场所玩的时候,我们都要在旁边关注一下,以防万一发生一些危险的事情。

 

有 一次我们在一个室内游乐园玩。一群孩子在滑滑梯,大家都在排队。这个时候过来一个不认识的孩子想插在东东前面。东东很愤怒地说:“嘿,你应该排在后面!” 东东妈妈站在一旁观察,没有立刻插嘴。插队的孩子不说话,还想噌进来。东东说:“我也在排队。大家应该按顺序来!”妈妈紧张注意着他们,以防一个动手,可 以及时制止。插队的孩子看到大家都看着他,不好意思了,就站到后面去了。妈妈走过去,表扬东东:“你做得很对!”对插队的孩子说:“你能够遵守规则,这样 大家都高兴,对不对啊?”

 

孩子就是通过一些小事,慢慢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如果刚才的例子,插队的是一个很粗暴的孩子,不听劝,要动粗的话,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保护自己的孩子。

 

所以说,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开发孩子与人有效交往的潜能,父母要能够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和个性,不要脱离孩子实际年龄的发展特点“求好求快”,从具体的做法,每一件小事出发,引导孩子有效地和别的小朋友解决问题,友好相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宝的畅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