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不必玩概念

(2013-01-13 10:53:38)
标签:

教育

全局观

整体观

教育概念

教育口号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教育不必玩概念

 

By 陈忻

 

其实这篇文章,本来我想起的题目是“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因为我要传递的中心信息就是,要从整体看待孩子的发展,不能将各方面的教育割裂开来。不过,“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多么平淡无奇的题目,所以想想,用“教育不必玩概念”这样的题目估计更能吸引眼球?哈哈

 

 

----------------我是废话少说,正式开始的分割线---------------

 

 

最近一些年,教育口号越来越响亮,教育概念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不过,这些教育口号也好,教育概念也好,对父母的指导却谈不上,反而乱花迷人眼,让父母无所适 从。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父母,各领域的名人,甚至很多专家,对这些概念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各说各有理;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导致父母在实际操作中很困惑,做法 也大相径庭,所以又引起大家的质疑和争论。这样,这些概念似乎一直红红火火,但是它们的指导作用却不尽人意。

 

举个例子,赏识教育。因为父母往往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都看在眼里,认为不指出来就无法帮助他们提高,而对孩子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却往往觉得理所当然。所以生 活中对孩子批评多而赞扬少。这个赏识教育的概念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呼吁父母要看到孩子的优点,经常赞扬孩子的优点。

 

然而,很多父母实行了赏识教育之后,说造成了其他问题:我就是经常赞扬孩子,可是孩子现在变得说不得了,有错说他接受不了。孩子变得胆怯了,没有百分之百把 握的事情绝对不做。赏识教育是不是说只能赞扬孩子,而不能批评孩子等等这些问题。大家又开始争论,赏识教育到底好不好,要不要赏识教育。

 

如果我们讨论的时候抓住根本,即什么是真正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要点是什么?如果明白这个根本,就不会有那么多困惑和争论。

 

对孩子的赞赏,应该不应该,这根本不是讨论的要点,怎么以正确合适的方式去赞赏孩子,这才是讨论的要点。

 

关于怎么恰如其分地赞赏孩子,我在这篇博客文章《应不应该用赞扬还是怎么适当用赞扬》(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b0yi.html)里面

详细论述。其要点是赞扬孩子可以控制的要素,比如自己的努力,态度,承诺等等,而不是泛泛地赞扬孩子的智商,因为智商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要素。赞扬的语言要具体,泛泛的“你真棒”危害太大。鼓励孩子建立成功和努力或能力的连接而不能把成功归于自己的智商和运气。

 

父母如果只跟风玩概念,只从表面/字面意思去理解这些概念,往往会使自己的教育行为产生偏差,教育效果也和原先想像的可能正好相反。

 

将这些概念看淡些,踏踏实实地去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改善亲子关系和沟通方式,真正关心孩子。那么,我们就能经常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自然 而然用适当的具体的语言去鼓励他们。而且我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合情合理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就能有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不仅促进亲子关系,孩子的学业,也能促进孩子自信、自尊,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等等。教育的一个点往往能带动一个面,一些品质和能力在不同方面往往是互相迁移的。所以,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父母要全局看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只着眼于一点。

 

刚才提到合情合理满足孩子的需要,我这里顺便再罗嗦一下,也许是因为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家里的长辈们总是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欲求无度,也造成他们没有耐心,自控力变差,缺乏感恩的心理。于是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又开始流行。

 

可是,很多人都从字面理解这个概念,认为“延迟满足”是父母要延迟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结果父母在实际操作中充满了困扰,孩子的行为产生了很多问题,于是网 上又开始争论,这个延迟满足根本就不对,教育效果不好,不应该延迟满足。然后又争论不休。对于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样的?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行,我在这篇文章 里有论述《延迟满足3技巧》,(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9qr8.html )。我在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中不拘泥形式,不刻意,看情形灵活运用,比如《再忽悠兼谈自制力及情商的培养》(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a4j8.html ),《有进有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9flg.html )。

 

把孩子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整体,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将一些教育概念看淡些,不刻意去做。有网友看了我的文章说,那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制力比较好?我说 不要刻意。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个体差异,需要父母仔细观察,灵活对待。而且,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就看我们会不会利用一些不经意间的机会来潜移默化。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制力?什么时候开始?生活中不是有很多机会吗?孩子喝奶,奶有些烫,对不起,他必须等几分钟;出去玩,秋千上已经有 人了,对不起,必须等;玩滑梯,必须遵守规则,等待,排队,轮流。。。。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机会,不需要我们特别去寻找机会,去刻意创造情景进行教育。

 

再比如,挫折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当时可能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针对独生子女的父母过于溺爱和保护,孩子面对挫折逃避,害怕甚至崩溃。

 

但是,挫折教育的概念提出来有10多年了吧?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好像就已经有这个概念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概念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了吗?看最近微薄上挫折教育的争论,我看依然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很多父母没有从孩子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把这个概念理解偏了,一说挫折教育,就觉得,哦,要给孩子制造挫折的机会,让他们去经受挫折。但是,这种刻意的教育,父母又没有帮助孩子在认知上,调节情绪上准备好,就好像让孩子去打无准备的仗,让孩子毫无预备地去经受挫折,孩子没有得到锻炼,可能反而严重挫伤了自信心,体验不到成就感。因为实际教育效果不好,大家回过头又争论有无必要挫折教育。

 

(插播一句,好像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流行的教育概念,大家都跟风,跟着一窝蜂不管对不对,反正就按自己的理解这么做了。做了一段时间,发现效果不好,又质疑 这个概念,但是几乎没有人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解释或者方向,只好继续质疑下去,继续按自己的感觉做下去。就好比开车,没有找对方向,凭感觉这么开吧。太靠左了就往右打下方向盘;太靠右了有危险就往左打下方向盘。矫枉过正的概念也有,治标不治本的概念也有,随时提出概念,随时矫正,随时质疑。很多人却依然困惑、焦虑。)

 

儿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必须从整体考虑他的发展,他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互相交织着,影响着的结果。同时教育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有效果,需要耐心和等待,要看长期对孩子的影响。

 

要培养孩子能够有正视困难和挫折,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消极情绪于事无益,能尽快把思路和注意力转移到思考怎么解决问题上来,能够 学会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估目标的可实现性等等,这些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养成,需要通过长期的,多方面的工作来进行。

 

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言行。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觉得不纠正孩子的错误他就无法进步。一看到孩子做错了,就迫不及待地直接指出来。 这里面传递了一个信息:错误是不好的事情,父母对错误无法容忍。孩子从中学习到这样观点,觉得错误是可耻的,犯了错是可怕的。所以他无法面对挫折和困难。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能够宽容,并且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向“我们能丛这次经历里学到什么?接下来,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通常长期这样的影响, 孩子能从中获得一个观念:错误不要紧,只要从错误中学习就能进步这样。有了这样的认知,他才能不怕错,对失败有积极的心态。(我的博客文章,《孩子有时候 说不得怎么办?》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awrl.html 就是要从小向他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最近写了一篇杂志文章,《孩子发展的三个区》,里面讲到怎么引导孩子接受挑战,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等刊登了以后我会在博客更新。)

 

其次,不仅要帮助孩子获得了认知上的改变,还要引导孩子在情绪管理上作好准备。从小引导孩子认识、界定自己的情绪,能够面对自己真实的情绪,在处理负面情绪 的时候,父母认同他们的感受,但是和他们讨论怎么发泄、排解情绪的方式比较好?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是仅仅发泄情绪还是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这个情绪引导(emotion coach) 我在杂志文章里已经详细写过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bgte.html

 

所以说,这是一个长期而整体的工作,不需要玩“挫折教育”这样的概念。在美国我没有听说过“挫折教育”这样的概念,但是,很多父母有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情绪上 引导的习惯,学校上课也有这方面的内容,我在博客文章《美国小学生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里面有提到,课堂作业的要求:让孩子回想一件事情,在那件 事情中你的感受/情绪是什么?你是怎么排解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

 

只要我们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言行开始,从而影响孩子的观念和态度,和孩子积极沟通,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从而逐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发现,在没有刻意 的情况下,生活中本来就有酸甜苦辣,在孩子遭遇顺境和困境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渡过。我说孩子的发展是个整体,我们对他们一个方面的影响往往也会影响其他方面。当我们培养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情绪,疏导自己的情绪,着眼点不是困难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不仅能解决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问题,而且对他们人际交往也有促进作用。对孩子来说,经常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会越来越对自己有信心,这个自信心也能迁移到其他方面,学习,运动或者人际交往等等。

 

(我自己的教育实践,请看我的博客文章,《漫漫学琴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b56n.html,通过钢琴练习这件事,孩子学会了怎么看待错误,怎么面对挫折,怎么通过练习来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把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内在动力,在学习钢琴经历的几个阶段,可以感觉到孩子把其他领域学习到的技能和观念迁移到钢琴练习上面来,而从钢琴练习这件事获得的观念和技能同样也迁移到学习和其他事情上。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到培养一个孩子,各方面都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良性循环,促成孩子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如果追随“这教育”“那教育”,往往反而无所适从,或者变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好了,我罗里八嗦举了几个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教育概念吧?不可否认,一些教育概念的提出,是有当时的背景。但是通过媒体的渲染,一些机构的追捧,人们的跟风,往往对这些概念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人们反而迷失了。概念越提越多,让人产生“人的各个方面是可以单独培养”的错觉,将各种教育割裂开来,而且往往不在生活中去自然而然地去教育,而在人为设置的条件和情景才去教育。这样的教育忽视了全局观,整体观,效果自然不会好。

 

(插播一句,关于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各种因素互相交织,相辅相成,各种教育不能被割裂,我很早就针对网友的提问,写过一篇文章,《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系》,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9mcq.html,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看。)

 

还有一些概念的提出,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被媒体渲染和宣传,往往让父母夸大这一方面作用。比如安全感,忽然一下子似乎人人都知道安全感在人的发展中很重 要。但是,很少人好好去学习一下什么是安全感,什么是依恋理论,分离焦虑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减轻分离焦虑等等这些,于是按着字面理解的也有,按着专家解释 的也有,过分夸大安全感的作用(over-rate)。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现象,一些人把很多问题都看成是孩子缺乏安 全感:孩子晚上需要陪睡,那是缺乏安全感;孩子在外面胆小,不敢与人主动交往,那是缺乏安全感;孩子上幼儿园哭闹,那是缺乏安全感。。。。总之,很多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是缺乏安全感”往安全感那个筐里一扔,你父母就自己去反省去吧!不踏踏实实帮助父母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不同原因,不切切实实对父母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只把问题都归成一类,往某个教育概念的筐里一扔了事。这样对父母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也夸大、泛化了某些概念,给父母造成很深的困扰。


(插播,既然说到这里,我顺便说一下,我介绍过依恋理论(上,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9c0n.html ,最近在美国比较火的一本书,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 by Paul Tough,不知道国内有引进没有,我正看到大概1/4的地方,里面对依恋理论的研究、作用也有介绍,非常平易近人。我的书《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全新修订版,第11章,建立安全依恋感,里面解释了安全依恋感和分离焦虑,并且有生活中怎么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减轻分离焦虑的一些方法。)


总结一下,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持续的过程,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要去追逐一些没有被阐释清楚的教育概念。我们看待孩子的成长要有全局观,整体观。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基本的普遍的发展规律,是为共性;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是为个性。在了解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各方面均衡地引导和培养孩子。


Dr. Ginott(《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 作者)曾办过父母讲座,在讲座的时候,他讲过一个故事。一些人在干活。有个人过去问你在干什么?有人说:我在砌砖啊。有人说:我在干活挣钱养家。有人说: 我在盖一个大教堂。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不同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态度和感受。我们每个人就好像这些工人,我们的工作是养育孩子,每一天,和孩子的每一 个互动,都可以看成是一块块砖。但是,我们心中要有全局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盖这个大教堂 整体均衡发展的一个孩子。

 

p.s.这一篇文章,我可能还要花时间修改,所以我设了“禁止转载”,但是我发现有些设了禁止转载的文章,还是以粘贴的方式转载出去。转载出去的文章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了,就看不到我以后的修改。所以如果有人用粘贴的方式转载,请注明这个原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brrm.html,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