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育儿书(做父母是自己的选择)

(2012-12-10 05:01:57)
标签:

育儿

儿童心理学

理论流派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我看育儿书

--兼谈做父母是自己的选择及儿童心理学发展是个过程

by 陈忻


我常说,看育儿书不要单看方法,技巧,不要套用书里现成的例子,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一个作者能够代替某个父母去和你的活生生的具有自己特点的孩子互动。这个互动是决定性的,有时候父母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认同的观念,我认同的办法到了自己孩子那里就不灵了;为什么我不认同的观点,我不认同的办法,在别的 孩子身上却百试百灵?关键在于互动,关键在于细节。说的话和书里的例子一模一样,也许因为你的语气和眼神,别人对别人孩子灵的办法在你孩子那里不灵了。 有些观念、有些方法你不认同,可是别的父母在执行的时候有条件,针对自己的孩子,可能就非常灵。我引用下@刘未鹏pongba 的一则微博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信念,培养的是品质,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焦虑,激起的是逆反;有的父母不 管,传递的是信心,培养的是自治,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失望,造成的是自弃。弄清这背后的“隐变量”,你就明白为什么对于有的父母来说,“管也不是,不 管也不是”,而另一些父母则管和不管都是好的。”哈哈哈,原文连接在这里,http://weibo.com/1882579600/zvCcjqGXh,后面还有一堆评论。


那么,怎么看育儿书?


我的教育背景是儿童心理学,我在上学的时候看了大量的学术文章,也就是实证研究,都是有数据说话的。科普育儿书倒是看得不多,总共不会超过10本,而且是小宝都已经2岁了我才有空看。我看的都是美国做实证研究的专业人士写的书。(当然了,不是我不看国内的书,而是,我在国内的时候还没有孩子嘛,我怎么知道有一天我会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而且是两个男孩子的妈妈!而且是两个相差只18个月的男孩子的妈妈!而且是相差只18个月!个性迥异!的两个!男孩子!的妈妈//ok, just kidding!)


读儿童心理学的人或者说做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人,其实心里是有一个儿童发展观的,就是儿童是怎么发展的?这是一个怎样的系统、怎样的过程?这个发展观对他/她的研究是起到指导作用的。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儿童发展观,有的人是有意识的,有的人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发展观其实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里,当你做父母的时候,当你做教师的时候,当你做儿童心理咨询师,social worker的时候。。。。


心理学的分支有很多,大家可以去看美国高校心理系的各个专业设置,非常多。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当然会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当然,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之间也有互相启发和借鉴,比如医学/脑科学/生物学等等。但是儿童心理学也有它的特点,专门研究儿童,其他学科,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理念/结论不能直接拿来用在儿童身上。


有些人看了一些翻译成中文的早期的心理学“原著”,或者只了解了其他一些分支,直接把其中的一些观念用到儿童身上,可能会有误导。儿童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分支一样,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不断在螺旋式修正和进步。


我介绍这本书: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 by Richard M. Learner,就是想说,各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的历史发展,是受哪些领域的研究的影响和启发,以及对儿童发展是怎样一个过程/系统的各种理解。我举一些这本书的目录,大家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在儿童心理学一直在讨论,在修正,避免走极端。


比如,讨论nature vs. nurture,也就是天生因素和后天因素到底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关于发展的model,有mechanistic-philosophical modelorganismic model, 里面还有各种 xxxx vs.yyyy 之类的历史发展,比如behavioral vs. structural change, continuity vs. discontinuity, stages of development

每一派理论都有出发点,有其优点,但是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无法解释得通的地方,所以不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儿童的发展就是怎么怎么样的。上次有朋友举了格塞尔的双胞胎爬楼梯的试验,想说明儿童的发展是受生理成熟的限制。我说要辩证去看,一个实验在整个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它只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甚至这一流派的理论在整个儿童心理学发展史中是什么作用呢?


儿童心理学发展至今,还有epigenesis theory, dynamic system theory, 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等等等等,很多不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人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用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理论去解释儿童的发展是不合适的。


我们上课的时候要讨论各个流派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这些理论是怎么解释发展机制的,各有什么优缺点。没有人会全盘接受一派的理论。我在上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8090年代,有一些研究人员重新设计了更精准的针对幼儿的实验,对皮亚杰认为幼儿具备的一些能力的年龄进行了重新修订。皮亚杰是我很佩服的牛人,至今还是,但是儿童心理学就是这样一小步一小步发展的。同时我学习到,怎么设计实验非常重要。怎么界定概念,怎么控制变量等等,都有可能会改变实验结果。所以怎么去评价一篇论文的价值和意义也很重要。


顺便科普下IRB,现在做儿童心理学的实验(甚至动物实验),每个人必须给IRB(伦理管理委员会)写申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你要进行一个什么研究,实验怎么做,需要孩子做什么等等,要IRB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也叫ethical review board)批准才行;而且有一份用通俗的语言给父母进行的解释,我们要请孩子做什么,父母必须理解了,同意了,签字了才能请孩子来实验室。


在美国写育儿书的,都是做实证研究的专业人员,就我所看的书来说,有儿童心理学的phd,有教育系的phd,有给儿童做心理咨询的psychiatrist,有做脑神经研究的phd写的书,倒是没有见过培养了一个上哈佛,上mit之类的好大学的孩子家长写的书。我看的这些<10本的书,都是北美网上大家一致公认相当好的,有一部分书我看了还要给俱乐部的同灌们写读书笔记“交作业”。所以很可能我看过的科普育儿书都是比较靠谱的。而且这些书,书名大多很平实,在论述的时候大多朴素平实,概念也不“惊人”,都是娓娓道来的那种方式。

 

我接受的这些学术训练对我看育儿书是有影响的。我看育儿书和我上学、做研究一样,不会因为某本书有些理念不符合我的儿童发展观就钻牛角尖,一棍子觉得这本书不好,不值得看;也不会因为某本书有些理念很符合我的儿童发展观而去全盘照搬这本书。我看这些书,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找这本书说的不对的是什么,如果我觉得不符合我的观念或者对我的两个孩子,我做不出来,就略过了。我集中注意力看的是哪些原则,和其他书上说的另一些原则,虽然叫法不同,但是精神是一致的结论,这些可以拿来用。比如如果研究儿童情绪,研究儿童认知,研究脑科学等等的不同专业人士不约而同印证某些原则/理念,那很有可能比较靠谱。我感觉我看的那<10本书,大致都是比较一致的,没有哪本书和哪本书的原则/结论完全相反,黑夜和白天的感觉(有一个关于赞扬孩子的例子,可以看这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b0yi.html,三本书,原则的叫法不一样,但是精神是一致的)。当然不排除我孤陋寡闻,看的书不够多。不过在我自己养两个孩子的时候倒是够用了。


所以我常说,书看得不在多,而是怎么样把这些书里的东西融化到自己的观念、行为里面去。 我不在意什么派,什么称谓,我把书关起来,真正用出来的时候,我并分不清哪些理念/方法出自哪本书,因为都变成了我的理念、我的方法,我面对的是我的活生生的孩子,具体的情形(context) 有时候用一种办法,有时候几种办法轮流,有时候几种办法糅合了用,有时候两兄弟分别用不同的办法处理,总之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就好了。


这一篇真的很唐僧,以后我不再在我的每一条微薄强调,做父母是你自己的选择,凡是看到的方法、建议,请根据自己的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