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络课程-- 简要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大致过程
(2012-10-25 07:58:08)
标签:
教育育儿心理学研究统计杂谈 |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
我的网络课程-- 简要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大致过程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评论一段“研究结果”(爸爸的影响力是妈妈的50倍?)
by 陈忻
这是我的一次网上课程,呵呵,第一次尝试这种方式,以后可能还会继续。
课程重播的连接在这里
http://www.duobei.com/record/8218418005
刚开始对着屏幕讲觉得很傻,哈哈,然后旁边人家哗哗敲字进来,我一度注意力涣散,结结巴巴。听自己讲课真有趣(就是声音听上去很奇怪,:)好像被muffle一样)。
不想“听”重播的,这是我整理的一个讲稿,可能还是看讲稿来得快。
-------------------------我是开始的分割线----------------------------
最近网上有人发了一个微薄,说: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自身后天的努力,80%取决于他的父亲。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他人",同样 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你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有人觉得这个研究数据很夸张;有人觉得自己作为爸爸,顿生自豪感:我好重要啊!有人说这个研究是歧视妈妈吗?总之大家议论纷纷。
多贝网的刘岩先生找到我,让我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评论一下这个“研究结果”。我觉得这显然不应该找我,应该找发这个微薄的人,让他发一下这个“美国心理学家”姓甚名谁,是哪家大学,做的这个研究发表在哪个学术期刊哪一期?这样,我们就去找原文来读好了,读到原文,自然能知道这个影响力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个研究因为没有给出这个“美国心理学家”的名字和所属的大学,也没有给出这个研究发表在哪个学术期刊上,所以我查不到。
评论一篇学术文章,是我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为了训练我们的思维,洞察力,提高学术修养等等,经常给我们布置的任务。老师经常给我们一些前沿科研的论文,让我们读了之后,提问。哪些是这个研究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哪些你认为可以改进,如果让你做这个研究,你会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及提高。所以,让我评论一篇学术文章,这不是一个陌生的任务。
关键是,现在给我的,不是一篇学术文章,而只是一段话,这段话,有可能是摘自原文,也有可能在翻译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信息,断章取义或者是偷换概念。更有可能是编出来的。我之所以答应讲一讲,是觉得大概可以科普一下心理学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
再申明一下,我只能仅仅凭着“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自身后天的努力,80%取决于他的父亲。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他人",同样 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你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这段话,从做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对这个“研究结果”问一些问题,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个“研究结果”是否值得推敲。
心理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我大致说一下进行一项心理学研究需要做的大概过程。
文献综述
提出假设
取样
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
解释实验结果
请大家记住这些过程,我就从这些过程入手,提一些问题。
首先是研究假设,这个研究假设:父亲的影响力比母亲大。在开始做实验或者设计问卷之前,需要做定义和量化。我有如下问题,
1)原文说“一个人能取得成就”,这里“成就”是拿什么来衡量的?当然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取样是取的什么年龄段的人群?(取样我等下还有其他问题)。如果取样取的是大学本科的学生,是否用成绩来衡量“成就”?成绩能否来衡量人的“成就”呢?如果取样是社会上工作的成人,以什么来衡量“成就”?工资?职位?社会地位?。。。所以,这个“成就”是怎么定义和量化的,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2)“影响力”是怎么定义和量化的?影响力是由什么要素组成?各个要素怎么量化,怎么测量?这个也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然后就是取样。我刚才已经问了,这个取样的人群是什么年龄段?
我的另一个问题是,取样的人群是父母双全的人?还是包括单亲的人?如果只选父母双全的人,那么这个研究本身有bias。如果这个研究取样包括有单亲的人,这个单亲是1)只有母亲,2)只有父亲。甚至是否包括父母都没有的人群(算了,这个太复杂了,先不问了)。
假定只有母亲的人群,他们没有得到父亲的影响;假定只有父亲的人群,他们没有得到母亲的影响,这一点我想大家会同意吧?那么,如果按照这个研究假设:“父亲的影响力比母亲大”或者“父亲和母亲的影响力哪个大”,那可不可以将这两组人群作为对照组呢?如果按照这个“研究结论”,是不是只有父亲的人群“成就”比只有母亲的人群“成就”高呢?wait,不用实验,凭常识我们可以说,我们没有办法下这个结论,因为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影响因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研究有没有控制这些诸多的“无关变量”呢?
好吧,可能这个研究随机取样,取到的人群既包括父母双全的人,也有只有母亲的人,也有只有父亲的人。那么,这个研究有没有报告这3组人群的比例是多少?在处理这3组数据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再然后是实验设计。我不知道这个研究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可能是通过问卷,也可能通过访谈。如我之前所问,这个问卷测量的是哪些相关变量,怎么定义和怎么量化?有没有控制无关变量?原文说,“自身后天的努力”,这个定义和量化也很关键。
下面我没法接着问了,因为不知道这个研究是怎么进行的,不知道会用什么统计方法。通常我们报告研究结果的时候,会报告significant level,比如,父亲的“影响力”显著大于母亲,p< .01等等。这种20%,80%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不知道。我同样不知道“同样 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这个数据是怎么算出来的?
最后解释研究结果,微薄说“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你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通常我们解释一个研究的结果,需要引用很多前人的研究和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数据,或者前人的研究不够完美,我们的数据怎么补充和完善了前人的研究。这个结论我觉得很模糊,妈妈影响孩子能不能成为独立的人,爸爸就没有?爸爸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妈妈就没有?而且,为什么“成为独立的人”没有“对生命的看法”重要呢?wait,这两者能这么比较吗?“人格的形成”和“成为独立的人”是可以分割的吗?怎么分割?
我其实还有一些问题,不过因为信息量太少,无法再接着问了。综上所述,我认为要看到原文,才能知道微薄这段话是怎么来的(这不废话吗?),只有看到原文,才能知道这段话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断章取义了还是偷换概念了?
我个人不否认父亲的重要作用,任何学儿童心理学的人,都会认同,父亲在孩子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怎么比较父亲的作用和母亲的作用哪个比哪个更重要些呢?可能无法比较,因为父亲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各有各的作用,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我们作为父母,努力尽到我们应有的责任就可以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和指导呢?“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自身后天的努力,80%取决于他的父亲”,合着没妈妈什么事儿,是不是妈妈们可以退居二线了?妈妈们觉得这可能吗?
好了,我简单地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角度出发,问了一些问题。可能很多国内的读者不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心理学要凭数据说话的,必须用统计,甚至我们写专业文章的时候,格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apa(美国心理学协会)每隔几年会更新apa写作手册,对论文的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心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都要上统计课和研究方法课。我不能想像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会用这么模糊的结论。我科普一下心理学研究的大致流程,以后读者再看到类似的转发的“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可以从这些角度去问问题,可能可以减少很多疑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