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展的3个区及充分得到发展
(2012-10-16 20:43:27)
标签:
育儿最近发展区舒适区挑战区恐慌区 |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
孩子发展的3个区及充分得到发展
by 陈忻
(说明:这篇文章是看了微薄上的一些讨论匆匆写就,经过修改,已经发表在《为了孩子》杂志上,《究竟怎么做才是因材施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cpl4.html。)
国内的学前教育,一会儿“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会儿“禁止学龄前儿童拔苗助长”。在提倡起跑线的时候,大众一窝蜂给孩子灌输各类知识,生怕晚了;现在要禁止拔苗助长,是不是大众都觉得孩子就是要玩,不敢提“学”?(儿童的学,不是我们想像的一定是structured的“学”,而是更广义上的“学”,随时随地都是“学”。幼儿的生活就是“学”,这可以作为另一个题目写,今天先放一下)。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在国内,就象开车一样,没有照准方向,即“究竟怎么样才能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而是在大潮中跟着人最多的方向随大溜开下去。开着开着觉得太靠右了危险了,就往左挪一下;如果觉得太靠左了,左边有悬崖,就赶紧往右挪一下。。。。。。就这么调整来调整去,治标不治本地“开”下去。。。。
我们这里有一个网上妈妈俱乐部(大部分都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有一天大家讨论,怎样才算因势利导?不算拔苗助长?不算“推”孩子“推”地太厉害?有的妈妈回忆了小时候自己被父母“推”得太厉害,曾经一度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后来读研究生才又找回自己的兴趣。有的妈妈说,我们孩子感觉比较“懒”,没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不是要稍微注意一下,在认字数数方面让孩子多接触下?有的妈妈说,如果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还是要“推”一下,别耽误了;有的妈妈说,我觉得我家孩子资质一般,是不是可以不用管了,“放养”就好了?我觉得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没有抓住根本,即: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因势利导,也就是符合孩子特点的教育究竟应该怎样?
不管孩子有无天分,不管孩子是否资质一般,我们做家长的责任是要观察孩子(观察他的性格,观察他的兴趣,观察他的学习特点,etc.),根据观察到的来引导孩子。“推”得过不过,不是和别的孩子比,不能说,别的孩子怎么样,所以我的孩子也要怎么样。别人的孩子可能这样“推”不算过,但是你的孩子这样“推”可能就过了;别人孩子这样“推”可能过了,但是你的孩子这样“推”并不过。所以要基于你自己孩子的特点和能力,切不可人云亦云,攀比。攀比的结果只能是父母焦虑,孩子焦虑。
有人说,那我怎么知道我的引导是不是适合孩子?我先说一个国内的人比较熟悉的理论好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相信在国内学过教育/心理的人都熟悉。他指出,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孩子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是最近发展区。父母/老师要善于准确发现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对孩子可能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那么,我们的引导/教学就在这个最近发展区进行。逐步给孩子挑战,合适地引导,从最近发展区的下限,慢慢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上限。这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不是今天是下限,明天就是上限了。父母要有耐心也是这个道理。
打个比方,孩子a现在往上一跳,能轻松跳到1米(现有发展水平),根据他的弹跳力,教练预测他能跳到1.5米(可能发展水平)。那么,中间的0.5就好比是最近发展区。教练要想办法怎么训练,帮孩子提高这半米。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有挑战性,但是,是可行的。
孩子b的优势可能不在弹跳力,他勉强能跳到1米。表面现象是,b和a一样,都能够跳到1米。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观察到孩子的特点,认为别人能跳1米,你也能跳1米;那么,别人的训练目标是1.5米,所以我的孩子训练目标也必须是1.5米。这个过程孩子就很痛苦,因为1.5米的目标不是他的可能发展水平,从1米到1.5米这个距离不是他的最近发展区。如果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不断强迫,加码,会有怎样的后果我还用说吗?
所以说,父母要仔细观察,透过表面的现象去把握住孩子真正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做到因势利导。
在我们的俱乐部,我跟那些讨论的父母提出,我们要观察3个区,3 zones --- comfortable zone, challenging zone, and panic zone。这3个区的说法不是我发明的,这本书,Positive pushing – how to raise a successful and happy child, by JIM TAYLOR, Ph.D.,(插播一句,这本书有理论,也举了不少例子,学龄儿童的父母看起来可能比较有感触,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插播结束)。他在第7章提到,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比如,学习上的挑战和挫折。他举到一个孩子怕挑战,怕压力的情况,一个孩子喜欢待在安全区(safety zone)里面,他的成绩不差,但是也不会到顶级,他很努力,但是并没有全力以赴。这个安全区让孩子免受失败和成功带来的后果。他不会让老师和父母失望,同时避免成功带来的过大压力。
在俱乐部的讨论中,我给引申为3个区,父母必须要观察孩子的这3个区,一个是舒适区,也就是安全区 (comfortable zone),这个区,也可以等同于维果斯基的现有发展区,孩子在这个区里最舒适,因为他已经都会了。我们要不要让孩子永远待在这个舒适区内?当然不是,孩子要发展要提高嘛,一直待在舒适区内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challenging zone(挑战区),不断给孩子合适的挑战,让他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这也可以说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吧。但是,父母不能“推”的太过火,任何无视孩子的能力,强迫给孩子加压加码,一旦超出了challenging zone,就会进去panic zone(恐慌区)。在这个区里,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努力了也达不到,这个时候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恐慌,无法面对挫折。
父母会说,我怎么知道孩子的这3个区?我一直强调,作父母,需要训练自己的观察力,这一切都要父母仔细去观察,而且积极和老师/教练沟通,寻找孩子的挑战区,而不是逼孩子进入恐慌区。
所以回到这个文章的开头,孩子慢慢走也好,孩子快快走也好,这个标准不是一刀切的。父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准挑战区,这样才是真真正正的帮助孩子健康充分的发展,也就是我们的理想,让每个孩子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help each kid reach his/her potential)。
p.s.经常有人让我推荐育儿书,其实,我自己看的也不多。说实话,自己做大量实证研究或者是做咨询工作的靠谱学者/临床心理医生给父母写的科普育儿书,原则上大同小异,不过,因为他们的专业所攻不同,在写书的时候,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你看taylor的安全区这样的说法,和维果斯基的现有发展水平是差不多的,只是说法上不太一样。看书不在看的多,看个精髓,能够融会贯通就行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