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发图爆料,称湖北孝感一中高三文科4班的学生边打吊瓶边复习,图中显示教室内多名同学的桌子旁都挂着吊瓶。对此校方昨日回应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且此举为国家规定,高考学生有氨基酸补贴。但湖北省教育厅否认了高考氨基酸补贴这一说法。另外孝感一中监察室主任高平强称,注射一瓶500毫升的氨基酸,学生只出10元,超出部分由学校承担。
高考生集体打吊瓶补充营养,表面上看是个别学校的个案,也是学生自愿行为,但实际上此举暴露了从教育体制,人才甄别方式的弊端,到医疗常识欠缺等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于孝感一种出现的个案,应该更进一步的思考教育以及医疗等多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考还是国内高校选别人才的主流方式,尽管有一些高校取得了自主招生权,一些同学也可以通过保送等方式免试进入心仪的大学深造,但大多数的高三学生还是得通过参加高考的方式,过关斩将、“突出重围”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还是始终没有摆脱以“一考定成败”的方式选别人才。在这样的大的体制下,学生和老师对于高考的压力可想而知。每年到了高考前几个月,一些补脑类的药品十分畅销,很多学生家长和亲戚朋友都会为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准备此类药品。参加过高考的人,应该都或多或少的食用过或看别人食用过此类药物。和家长或亲朋好友为学生准备补脑类药物一样,学校组织高三学生集体打点滴补充氨基酸,其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希望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后的复习冲刺中,希望考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的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可以这样说,如果中国的高考制度不改革,面对社会舆论的力量,面对主管部门的压力,面对方方面面的质疑,可能不会再有学校会效仿孝感一中这样的极端方式关怀学生,但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没有变,难免会出现其他的极端方式为学生补充能量。
其实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通过静脉点滴氨基酸的方式为学生补充能量的方式是否合适?
2011年初,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期节目,关注中国的“输液成灾”问题。在节目中,我们知道了一组数字,2009年中国每年输液数量104亿瓶,平均每人每年要输8瓶药液。而国际平均输液数量不过2.5到3.3瓶。在意了解有一个原则,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但是现在的中国,面对病痛,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摆脱输液的阴影了。
每人8瓶,有媒体称,中国人几乎把输液当成了可乐喝,一个全民输液时代悄然到来,输液泛滥成灾,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无可厚非,根据人们治病的经验来看,输液无疑是对付常规疾病的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但就是这种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
;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强烈,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很可惜,学校和老师在组织学生输液补充营养之前,可能并不知晓输液的危害,也或者是知晓其中的危害,但为了高考成绩,愿意以牺牲某方面的利益为代价。我情愿相信是学校和老师的常识欠缺,而不愿猜测是为了升学率而毫不顾忌学生的健康。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应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涉猎一些社会常识,比如人体健康常识就十分必要。学校和教师要教学生这些常识,首先是老师要知道这些常识。从孝感一中的集体输液事件,可以推测学校和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不重视,暴露出常识的欠缺。
而高三学生,面对高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复习中也可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一些基本常识的涉猎,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还是有必要的。能读懂书本知识的学生是好学生,但如果能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看清一些社会好与坏,能透过问题看本质就更好了。面对输液的危害和输液补充营养带来的好处,高三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到底是随大流的按照老师的安排输液,还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而对输液说不。除此之外,高三学生还应该要判断输液到底能不能起到补充营养的目的,到底能不能对即将参加的高考带来益处……
很遗憾的是,从孝感一中学生的反应来看,高三学生似乎这种判断的意识很欠缺,大多数同学是按照学校和老师的安排输液补充营养。
从此,我们应当看到,高三学生集体输液补充营养,绝不仅仅是一起个别学校为了追求学生成绩而存在的单独事件,而更多的我们应看到背后存在的涉及教育、医疗、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问题: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惜以学校经费支持学生输液补充能量,由此可见急功近利的思想的根深蒂固;从医疗方面来看,这样的大批量的集体输液行为如此的随意,可以隐约的看出中国对输液控制上的不足,不仅仅是抗生素,点中窥豹,可以看到中国整个医疗体系的不足;学生社会常识的缺失,则不仅仅是学校、老师以及学生本人的责任,整个社会以及学生家庭都有责任。社会在基本常识的传播方面应该思考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家庭更应该思考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是否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如何学习和辨别常识性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