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为何又在“工业明胶”事件中榜上有名?
(2012-04-19 22:35:52)
标签:
时事
评论
工业明胶
质量
三元
三聚氰胺
早产奶
监管
质检
|
分类:
杂谈
|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将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卖给制药企业生产胶囊的河北衡水阜城县的学洋明胶蛋白厂4月15日下午发生火灾。而在发生火灾后的阜城县学洋明胶蛋白厂内发现的记账小册子中显示,北京三元食品、北京三露厂以及北京步步高饮料有限公司均与该公司发生过业务往来。
工业明胶事件被披露以后,先后有老酸奶、果冻、药用胶囊及奶制品及饮料制品等相关行业上榜,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由烂皮鞋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越来越严重。有人说,在中国,毒品对人体健康的侵蚀无处不在,中国人民也早已练就百毒不侵的本领。面对这样的调侃,我不知道相关监管部门会做何感想?
在几年前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三元凭借其抽查合格率100%的口碑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而在三聚氰胺风波逐渐平息的过程中,三元曾被曝光其唐山一家下属企业抽查出一批含三聚氰胺的产品,但调查结果显示这批问题产品还在公司库存,并未出厂,未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躲过一劫。但此次事件充分暴露三元在质量管控上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相对于三元唐山三聚氰胺事件来说,在2012年1月被北京被市民举报的“早产奶”事件中三元则没有那么幸运。这次事件之后,国内消费者对三元产品质量广泛质疑。三元也面临一次空前的信任危机。
可以说,三元的一次次产品质量危机,同时也是国内奶制品行业的缩影。这些年来,中国的奶制品企业总是在不断的做各种公关,以应付一次又一次的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企业危机。
从三聚氰胺到“早产奶”事件,再到工业明胶事件,三元都榜上有名。对公众而言,大都想知道,面对一次次的产品质量危机,三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何每次的品质事件三元都有涉及,到底是树大招风,还是对品质的把控不言,拟或是企业道德缺失?而作为监管部门,对像三元一样的品质接二连三的出问题的企业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多次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是否有考虑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树大招风只是一个方面,企业做大了被关注得多,一旦出现问题便会被迅速的曝光和传播。但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要是企业自身产品质量过关,相信百信心中自然会公正的给出评价。说到底还是企业的短视经营行为和企业的社会道德缺失导致了企业不择手段的透支企业的诚信。
尽管在中国很多企业家都说要将自己的企业做成“百年企业”或“受老百姓尊敬的企业”,但面子功夫做得十足,实际上却不顾企业经营宗旨,为了片面的追求成本最低和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惜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到最后,百年企业没有做成,反而遗臭万年;受百姓尊敬的企业没做到,反而危害老百姓健康,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做企业,最害怕的是企业的目光短浅。中国的企业为什么难以做得长久,和中国的企业家缺少长远的战略目光有关。目光短浅,必然导致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一旦企业关注的只是眼前利益,唯利是图的本质便彻底暴露。唯利是图本身没问题,但如果遇上企业家自身社会道德的缺失,企业便会不择手段的追求企业利润,这样的结果便是没有底线的透支企业的信用,以损害消费者的健康为代价。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就是监管部门的失职。一家企业出现一次品质事故可以看成是偶然,但如果每次大的品质事件都榜上有名,监管者绝对难辞其咎。我不敢说企业和监管者之间是否沆瀣一气,是否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内幕,但同一企业接二连三的出现品质事故,危害公共安全,不能不说监管者形同虚设。另外需要明白的是,监管应以事前为主,通过监管部门的监督将企业的违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不要等出现了问题才跳出来发挥监督职能,因为等出了问题,公众的健康已经受伤害,一切都已经晚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