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在抱怨“读书无用”?
(2011-12-16 13:09:37)
标签:
评论大学生就业难读书无用经验能力杂谈 |
分类: 随笔 |
今天看到新浪上又在讨论读书无用的话题。便想写点什么。下面我会分两篇文章阐述两个问题。第一是哪些人在抱怨读书无用?是出于什么原因?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这些人对读书无用的抱怨?
是哪些人在抱怨读书无用?
近10年来的大学扩招,的确让毕业生吃尽了苦头。因为大学生确实太多,已经超出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出现供大于求的现实,毕业生就业难一年年的凸显,且一年年的加剧。每当到了毕业季,大学生们便四处奔波,为的只是在毕业前找到一家自己心仪的单位能“收容”自己。
用“收容”一词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确实反映了目前这个阶段毕业生出于就业弱势地位的现状。对大学毕业生们来说,走出校园面临的第一道题就让他们颜面尽失,残酷的供过于求的现实注定了每年都会由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只能找到一份自己不愿意干的勉强能糊口的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难现状让很多人将多年前的“读书无用论”再次搬出来,且到了每年的毕业季会出现一个高潮。读书真的无用吗?我认为当然不是。读书无用只是对于特定的极少的人群而言。毕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总的来说要由出席还是得读书。就现状而言,有好工作,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人,绝大多数是读书出来的。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从来没有读过书,或是只读了很少书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其它方面的才智过上好日子的。但那确实是少数。
而究竟是哪些人在抱怨“读书无用”呢?
说读书无用的,绝大多数是农村里,周围有一些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没能“出人头地”,到头来还负债累累的。在这里我的确没有任何对农村人的歧视。因为虽然在外企工作,但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也是农村人。
“出人头地”是农村人对家里孩子从小到大都在灌输的思想。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基础生活设施和城里没法比。在多年以前,农村人的思想里,家里的孩子能从农村走出去,能在城里生活,是农村家长最大的愿望。我多年没有回过农村,现在的城里人都认为农村户口能得到政府更多的实惠,都对农村人羡慕不已。不知道现在的农村人是什么想法。
农村人对孩子的期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但什么是出人头地,绝大多数人一定会和收入多少联系在一起。因为农民收入和城里人没法比,在农村人的眼里,高收入就是“出人头地”的观点占了主流。
而为什么农村人认为“读书无用”,而城里人很少有这样的思想呢?
从对子女的期望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农村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而城里人只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有就是农村的大学生承载的是一家人的希望,甚至包括七大姑八大姨的。而城里的孩子只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所谓期望越大则失望越大。对孩子满怀希望的能通过读书改变一家人的生活,到头来读了十多年书挣的钱却不多。抱怨读书无用也便不难理解了。
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都了不起。农村孩子学习的艰苦是城里孩子无法想象的。而能在农村城市一视同仁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农村孩子为什么在就业上拼不过城里孩子呢?
首先,当然父母的关系网。在毕业生就业中,除了像在北京、上海上大学的学生外,绝大多数的城里学生毕业后都会回到原籍,在父母的关系网下寻得一份工作。为什么北京、上海的学生要除外,因为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机会更多、收入更高、就业也相对来说更公平。而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就完全靠自己的实力了。 先不去抱怨这个拼爹的时代,因为这是社会现实,我们无法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农村里成长的孩子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自信。上面说了,只是一个拼爹的年代。拼不过别人,在气势上就矮了一大截。再则,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和城里孩子比起来,确实见的世面太少了。当从农村到城里读书,因为和城里的孩子比除了成绩比城里的孩子好,可能从知识面、人际交往、业余爱好技能等方面都自愧不如。自卑心理在所难免。但更遗憾的是很多农村孩子的自卑心理无法及时的调整过来,相对城里孩子而言变得性格孤僻。到毕业时,人际交往能力不如城里孩子,自信心不如城里孩子。当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自然会比较青睐那些有自信心、抗压能力强、人际交往好得毕业生了。
还有,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只有一条路,就是靠自己。靠自己要是行不通,就只能打工,做着和自己的父辈一样的工作。而城里的大学毕业生的路子更宽。首先他们可以自主择业。如果自己择业不成,还有自己父母的关系网可以帮上忙。如果还不行,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创业一些帮助。生活在城里,在见识上比起农村热会有优势,再加上城里人的经济条件比农村人好,父母在孩子的创业上多多少少能提供些经济支持。父母的指导,加上父母的关系网,以及自己从小在城里长大形成的关系网,如果单从毕业之后的创业来说,城里的孩子也会做得更加的顺风顺水一些。
以上,家庭对孩子的期望的差异以及毕业之后择业的差异,让更多的农村父母抱怨“读书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