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令禁出的“商业怪胎”
(2011-07-25 17:04:10)
标签:
禁塑令
暴利
强买强卖
杂谈
|
分类:
时评
|
很早就想写点东西炮轰禁塑令下发后在商超等行业存在的“暴利”与“强买强卖”现象了。但是考虑到禁塑令是国务院的一项民智之举,在执行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普通公众也应该支持国务院的决策,同时为环保出一份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对国务院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禁塑令本身没有任何异议。少用塑料袋,保护环境本身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实施禁塑令三年多的日子里,各商超卖场的各种违例行为让我不得不站出来说两句。尽管人微言轻,但我自始自终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写出点内心感受,希望相关部门也能够重视由禁塑令禁出的“商业怪胎”。
“商业怪胎”之一当属商超等零售行业的“强买强卖”行为了。到超市商场去买东西,难免有时没有带环保袋,需要有偿的使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袋。超市提供的塑料袋的售价一般是2毛到3毛钱一个。各大卖场在找零的时候往往用糖代替需要找补的零钱,这已经在各大卖场形成了惯例。不管消费者是否愿意,也不管消费者拿这些当成零钱找补的质量口感极差的糖有无用处,反正各大商超都是按这样的做法实施了。而且当消费者提出不需要糖,请超市找零的时候,往往换来的是超市收银员的一句“没有”。更让人哭笑不得是有一次我到一个大型的连锁药店买药,结账的时候应该找我3毛零钱,药店收银员最后拿了一包板蓝根当做零钱找给了我。且不说一包板蓝根是不是值3毛钱,我们家的人从来没有吃板蓝根的习惯,药店找我板蓝根有何用?和收银小姐一番理论之后,最终还是被一句“没有零钱”给打发了。
药店收银员的做法让我哭笑不得。平日在超市里当成零钱找回来的糖还可以给家里或邻居家的小朋友,而药店里当成零钱找回来的板蓝根却不知如何处理。家里人不用,也不好送给别人,毕竟送药给别人是大大的忌讳。
商超和药店把糖或板蓝根当成零钱找补的行为绝对是典型的强买强卖。无论是站在商超还是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糖或者板蓝根都是属于商品的范畴。而当消费者不需要这些商品的时候,商超或药店硬将这些商品当成零钱找补给消费者的行为就是强买强卖。我们不去理论那些当成零钱找补的东西是否物有所值。当消费者不愿意接收商场当成零钱找补的商品的时候,商超却以“没有零钱找补”为由而将消费者置于毫无选择的地位。没有零钱或许是事实,但是不应该将这样的困难让消费者来买单。没有零钱商场大可到银行去换,也绝不应该将一些消费者不需要的东西强卖给消费者。更何况难道商场真是没有零钱找补吗?我看不是,大都是商场一厢情愿的强卖行为吧。
“商业怪胎”之二当属商超在塑料袋上获得的暴利。一般超市提供的塑料袋成本往往是5块钱每100个,也就是差不多5分钱一个。但是商超在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袋时的收费却高达2毛到3毛钱一个(小的2毛,大的3毛)。成本5分,售价平均算2毛5,那这一进一出之间的所得利润就高达400%了。400%的利润绝对算得上是暴利行业了。就连现在最火热的房地产市场的利润也之能望之兴叹吧。
作为公民理应支持禁塑令的实施,但是商超却在实施禁塑令的过程中趁机打劫,一方面强买强卖,另一方面却在谋取暴利。这一系列的不法行为让消费者十分反感。禁塑令的颁布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再从地方到各大卖场,其愿景和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实施禁塑令三年多的时间里,塑料袋的使用并没有减少多少,却由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培养了商超零售结构强买强卖的恶习,不知道这应该是值得庆幸还是悲哀。面对商超零售业在塑料袋上获取暴利的行为物价部门也是不理不顾,让商超零售业在禁塑令中狠捞了一笔。
而就是在禁塑令的实施走样的今天,在6月禁塑令实施三周年的时候,颁布禁塑令的部门和专家却站出来说禁塑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下一步将在农贸市场推广禁塑令。滑天下之大稽啊!禁塑令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何在?商场的强卖强卖算是阶段性的成效吗?商场在塑料袋上赢得滚滚利润这算是阶段性的成效吗?要是这些官员和所谓的专家们到各大商场看看,就知道禁塑令所谓的阶段性的成效是多么的“显著”了。而在农贸市场推广禁塑令,还要引入管理员负责制,则多多少少显出专家们的无知和急功近利。对于在农贸市场中推广禁塑令我不敢预言太多,但我至少可以肯定,如果这一措施真的在农贸市场中推广的话,那以后到农贸市场中买菜什么的你千万不要买葱,因为在你光临了几个菜摊之后,你会发现你手上的被当成零钱找回来的葱完全可以供全家使用几天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