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图式治疗:从认知治疗到图式治疗的演变
(2022-03-18 17:48:29)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心理世界 |
原文地址:图式治疗:从认知治疗到图式治疗的演变作者:木碗
认知行为治疗是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短程心理治疗方法,主要致力于减轻患者症状、建立技能和解决当前生活中的问题。认知行为治疗在许多心理障碍的治疗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其疗效也得到相关实证研究的支持。
虽然认知行为治疗帮助了许多患者,但是对于有潜在人格障碍或人格问题的患者,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往往很难奏效,即使一些患者有所改善也容易复发。人格问题患者有许多心理特质,使他们与单纯的轴Ⅰ障碍患者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使他们不适合采用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
1、人格问题患者的治疗动机复杂,他们感兴趣的是获得治疗师的安慰,而非学习帮助自身的策略。他们不愿或不能遵守必要的治疗程序,不能完成家庭作业,不愿学习自我控制的策略。
2、人格问题患者习惯通过回避来应对负性情绪,他们不能接近自身的认知和情绪,不能观察并记录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他们阻止扰乱自己的想法和意象,回避深入地剖析自己,回避产生本质进步的行为和情境。
3、人格问题患者的心理刻板、僵化、缺乏弹性。他们的问题成为自我认同的中心,为了保持内在一致性,他们坚持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仅通过认知行为练习很难改变他们歪曲的信念和自我挫败的行为。
4、人格问题患者与他人建立关系存在困难,很难建立安全的治疗联盟。他们疏离或敌对,无法与治疗师合作。有些患者,吸引他们的是让治疗师满足他们的情绪需要,却不能关注治疗外他们自己的生活。
5、人格问题患者通常缺乏可以作为治疗目标的具体症状。他们的问题是含糊的、慢性的、弥散的,很难明确定义问题是什么。他们从记事起就对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不满意,这些非常宽泛生活主题无法成为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目标。
图式治疗的发展
由于上述原因,杰弗里·E·杨及其同事(Young,1990,1999)扩展了传统认知行为的治疗方法和概念,融合了认知行为、依恋、格式塔、客体关系、建构主义和心理动力学等理论,创建了图式治疗。它为那些具有慢性人格问题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他们通过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很难得到有效的帮助。
图式治疗起初用于治疗难以治愈的人格障碍患者,后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临床问题和人群。研究表明,图式疗法对治疗慢性抑郁、焦虑、进食障碍、夫妻问题、维持满意的亲密关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等都是有效的。图式治疗对于罪犯和防止物质滥用复发也有帮助。
图式疗法用于治疗心理障碍的慢性人格方面,而非急性的心理症状。一旦急性的症状减少,图式治疗适用于许多轴Ⅰ和轴Ⅱ障碍患者。临床经验表明,有人格障碍的患者以及那些有显著人格问题的患者(这些人格问题是造成他们轴Ⅰ障碍的原因),他们一般对聚集图式治疗的反应良好。图式治疗通常会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疗程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需要取决于患者。
图式治疗关注人格障碍患者典型的核心心理主题。我们把这些核心主题称为早期适应不良的图式。图式治疗帮助患者和治疗师了解慢性、弥漫性问题的含义,并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组织它们。图式治疗模型追溯到这些图式从童年早期到现在的发展,特别强调了患者的人际关系。运用这个模型,使患者能够把他们的人格问题看做是自我失调的,因此更有力量放弃它们。治疗师与患者联合起来,运用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策略,与患者的图式作斗争。当患者重复基于图式的功能失调模式时,治疗师强调为了改变而进行共情性面质。通过有限再抚育,治疗师针对患者童年没有充分满足的需要,提供一个部分矫正的方法。
图式治疗与认知治疗的比较
概念上,Beck修改的认知模型与Young对图式模型的最新阐述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理论模型间的差异是细微的,主要反映在强调重点不同,而不是基本原理的不一致性。Young图式治疗比认知治疗更强调核心情感需要、特定的童年经历如何导致图式和模式的发展,更强调图式持久化过程中应对风格的作用。
两个理论模型在治疗方面有很多重叠之处,有许多共同的认知和行为改变技术。尽管有这些相似性,但图式治疗和认知治疗在治疗方法上还是存在着重大差异。认知治疗的治疗技术最初用来缓解轴障碍的症状,而图式治疗策略从一开始就关注人格障碍和慢性的终生性问题。缓解症状的技术与改变人格的技术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
|
关注长期问题和终生模式。 | 关注当前问题和一系列症状。 |
|
|
|
|
|
|
|
|
|
|
|
|
|
|
前一篇:[转载]图式治疗:图式概念和起源
后一篇:儿童情绪发展的关键期与养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