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发展的关键期与养育策略

分类: 心理世界 |
情绪调节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情绪调节能力的儿童能在遇到挫折时维持正性的情绪,控制并避免负性的情绪,具有较好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人出生后从2-30个月是情绪控制之窗(关键期)的开启期,在此期间,边缘(情绪)系统与额叶的理性系统为使主人偏向己方而争强斗胜。但这可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公平较量,人脑发展的研究表明,情绪系统的发展远远快过额叶(参见下图)。
本图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绘制,表示人脑中边缘系统与额叶各自的发展水平,额叶(脑中的理智系统)的充分发展所花的时间要比边缘系统多10~12年,这可说明为何许多青少年常身陷险境。
如此一来,情绪系统在激烈交战中十有八九胜券在握。如果此窗开启时,儿童一耍性子就能如愿以偿,那么在此窗关闭后,多半也照此办理。人们常常慨叹“两岁的孩子最是胡搅蛮缠啊”,导致这种结果的主因之一就是情绪与理性之间无休无止的争斗。当然,一个人过了两岁也能学会情绪控制,但在此窗开启期学到的东西将难以改变,并对此窗关闭后的所学产生强大的影响。
后天影响先天的例子不胜枚举,已有大量确凿的证据表明,对不到2岁动辄使性子的子女,父母的应对方式是能够助长或抑制这种天性的。生理习性并不全凭天意,遗传潜质也非势必冒头。基因必先激活才能有所作为,鼻尖的细胞与胃粘膜的细胞有同样的基因密码,但要产生胃酸,只需激活胃中的基因,而闲置鼻中的基因。再举一例,害羞似乎是一种部分来自遗传的特性,如果父母把生性腼腆的幼小女儿时时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那么这个蹒跚学步的女娃娃就可能益发怕生露怯,如果父母鼓励她多和同龄孩子交往,那么她就可能逐渐克服羞怯的心理。同样的道理,儿童身上呈现的那些遗传特性,如聪慧、合群、狂妄、好斗等,都会在父母的调教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得以强化或弱化,甚或消除。
总之,情感系统与理智系统之间的缠斗是造成“两岁孩子性子野”的主因,情绪管理的最佳时机就是这个时候,父母积极回应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并及时给予疏导,有利于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北师大边玉芳教授给出民这样的养育策略——
策略父母应以身作则, 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应在家里大动干戈,如:摔盘子、摔凳子或相互指责、攻击对方、迁怒对方,而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又不迁怒于人、物。
如: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了,很高兴,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今天很高兴。”不要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严”而不苟言笑。
如:工作遇到挫折了,也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诉说,然后唱唱歌、说说笑话,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可以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宣泄情绪。
策略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要足够敏感、细微察觉并采取适宜的回应方式
孩子情绪的变化经常是无常和微妙的,正如俗话所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面对情绪多变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应该是积极的,对他们的情绪应表示理解,而不要过分地指责,应采取适宜的回应方式,多和孩子交流,走进孩子的心。
如,孩子在听妈妈讲一个关于怪善的神话故事,听着听着孩子开始啜泣:“妈妈,我害怕。”这时妈妈应当马上放下书本,抱抱孩子以示安慰并对孩子的感受进行回应,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他感到害怕了。
策略帮助孩子进行“认知重建”,让孩子更为积极地看待事情,调节自己的情绪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分析所处情境,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对于大些的孩子,可引导他们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调整自己的认识。
如:妈妈要去参加聚会,孩子很生气,他希望妈妈能陪自己玩,这时妈妈可引导孩子,并对他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呀,如果你的朋友离开了,你会不会想他呀?妈妈和自己的朋友很久没见面了,现在他们来了,你说妈妈该不该去呢?”这样让孩子站在妈妈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妈妈的同时,自己也不再生气。
知识窗:认知重建
认知重建是指人们努力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消极事件。有时候,并不是事情本身具有消极意义,而是看问题的人主观上产生了认识偏差,或者是问题本身具有两重性或多重性,而个体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因此,改变认知,消除偏见,把对人和事情的理解重新整理、重新组织,能使个体的思维更开阔、情绪更积极。
策略帮助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 调节自己的情绪
引导孩子进行替代活动,即引导孩子把注意从引发负性情绪的情境和刺激中转移开,并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从而达到间接分心、调节情绪的目的。
如:孩子想吃糖,但妈妈不让孩子拿,因为已经吃得太多了,这引发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此时,妈妈可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玩其他玩具,与其他儿童说话,唱歌,或者引导孩子想一些其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