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迪斯尼梦已经做了好几个年头了,今年两会期间上海政府终于将这个提案放在了国家发改委的面前,就等着审批通过了。
香港有了个世界上最小的迪斯尼,盈利情况又不如预期得那么好,那么上海到底是否适合建造中国第二个迪斯尼乐园呢?
笔者的观点是:非常适合!
我们来看看几个支持笔者观点的依据。
1.
纪念品存在巨大商机
我们调查了奥特曼系列产品在中国的盈利状况。奥特曼的广州总代一年在童鞋上的销售额在8亿人民币,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沃尔玛、乐购等大型超市的销售额一年大致都在3000万人民币左右。据另一家与广州总代有版权争议的总代透露,他们一年的销售额有1亿人民币(除图书及音像制品外)。
可想,迪斯尼如在在中国好好地开发零售市场,这个利润空间将有多大。
但据我对上海迪斯尼专卖店的认识,现在的店面实在是和我在东京看到的迪斯尼专卖店有太大的区别。
据我所知,目前上海的迪斯尼专卖店代理多为广州或香港的代理商。在店面的视觉统一上,店与店之间的差异就特别大,顾客实在不能识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迪斯尼专卖店。
有人可能会说,反正在中国卖迪斯尼盗版产品的店多得是,做专卖店能赚钱吗?
洽洽相反的是,中国已经渐渐过了喜爱购买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期,再加上许多人在股市及房产的热潮后大捞了一笔后,完全有闲钱在休闲行业内大大地花费一笔。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水平仍无法与国际接轨。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旅游纪念品与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纪念品的问题在于产品种类的选择、纪念品设计(特别是颜色的搭配)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放更大的精力在中低档产品的开发是我们应该先做起来的。
顺便说一下,笔者去了东京迪斯尼乐园3次,从来没有买过超过1000日元(近70元)的纪念品。每次为亲戚朋友买的纪念品都在500日元(近35元)左右。
2.
重复入园人次上的优势。
上海有着文化、商业休闲类设施极大的“消化能力”。例如06年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双年展,2个月时间接待了21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将近3500人次,而上海美术馆的占地面积只有2200平方米,相比香港迪斯尼乐园一期工程127公倾的规模,实在是无法相比。但与香港迪斯尼06年的入园人次415万(约11370人/天)相比,其实差距显得就没有那么巨大了。
但上海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理想的可以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年青人欢渡周末的去处。虽然近年来,上海的美术馆、科学馆、博物馆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顾客的重复入园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缺陷。科学馆的问题在于展品常年如一,美术馆和博物馆的问题在于只能吸引一小批年青人和业内人士。上海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容纳多元化客群的商业娱乐设施,迪斯尼就是一个理想的设施。
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将近1845万人,流动人口超过462万人。再加上“动车组”的运营开始,上海周边的城市,也将是上海迪斯尼的“常客”。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已有多家巨额投资、营运失败的游乐园案例,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慢慢琢磨。
笔者也去过几家外商投资的游乐园,例如曾经在上海运作的美国梦幻乐园。游乐园的普遍问题在于,常年失修、清洁卫生问题。表面看来这2个问题不会影响游乐园的正常营运,但在长期来看,这给游乐园的经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游乐园真正能赚钱的并不是门票,而是顾客在园内对餐饮及纪念品的消费。一般门票的销售额根本无法承担起一个大型游乐园的设施维修费用,更何况再加上常规的管理费用、人工费用等。
清洁卫生问题很大影响了乐园内餐饮类设施的发展。一般孩子去游乐园春游什么的,爸爸妈妈都会叮嘱说不要乱吃不干净的东西,可想而知游乐园的食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的确,要在中国的游乐园内真的很难找到一家一般好吃的餐厅。如果我们没法让游客在想到游乐园的同时,想到可以在游乐园内吃到的美味食物,我们也将失去一大批“常客”。譬如,笔者每次想到日本的吉卜利美术馆(宫崎峻电影物美术馆)就想去吃那里的猪排三明治和奶油草莓蛋糕;我的老板每次去东京迪斯尼乐园都要吃巧克力可丽饼。在餐饮开发上,也是国内游乐园存在的问题之一。(让我想到了机场和飞机食品……实在没什么味口了!)我们中华的美食文化应该更大程度上地发挥才是啊!
可以拿出来讨论的问题太多,我们还是分几次慢慢谈吧。今天就到此为止。
未完待续……
凌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