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考生即将填报志愿期间,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公开称,不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的20分高考加分。在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官方微博上,已连续三天发布消息来说明这一问题,此举希望考生“上清华,不拼爹,拼实力”。清华称,自认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的四川考生可申请单独测试。(6月30日《新京报》)
舆论对于高考加分的诟病,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几乎每到高考季都会涌现出不少这方面的新闻。如今清华大学的强硬立场再次把高考加分拉入公众的视野。虽说清华大学针对四川考生的言论很容易引发争议,但事出有因,四川存在的注水加分现象确实比较过分。一年就出现数千名“二级运动员”,在清华的独立测试中又被查出作假,颇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在清华眼中,四川“体育加分”的信誉破产也就可以理解了。
回顾一下近些年备受诟病的航模、单科竞赛等加分项目,会发现面临信誉破产危机的绝不仅仅是四川的体育加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彻底地反思当下的高考加分政策。很多人都意识到了高考加分的不公平,但事实上加分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不公平这么简单,而是理念上的混乱。
对于高考这项全国性的制度,为了保障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高考加分制度是有合理性的,比如说受加分照顾最多的少数民族考生。事实上,尽管表现方式不同,很多国家都在用类似的方式保障国民接受教育的公平性。然而,或是为了回避应试教育的弊端,我们的加分制度中还存在大量的特长生加分和考生在某领域突出贡献的加分,这类加分显然与加分制度的合理性背道而驰,而出现问题最多的也正是这部分加分。
高考加分制度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锅饭做夹生了。对于弱势群体加分解决的是公平的问题,而特长加分解决的是效率的问题。加分是一种行政化手段,通过行政化的手段来解决公平的问题无可厚非,这是国家应尽的职责,但若用行政化手段来解决效率问题,这个思维方式就跟计划经济没什么本质区别,历史早已经证明了这种理念的失败,“体育加分”的信誉破产不过是为历史又添了一个注脚罢了。
效率的问题只能通过教育主体的竞争和自我负责来解决。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种特长类考生的鉴别和教育优惠本来就该是学校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从这个角度上说,清华完全有权利招收经过自己认可的特长生,这也是对自主招生理念的一种回归。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把这个权力全交给高校,那高校自己弄虚作假怎么办?如果高考能完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根本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有人见过自己家买肉自己注水的吗?这之所以能成为问题,是因为高校的去行政化还不到位,高校的教育独立性很有限。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改革就是如此,也许不能在一朝一夕解决全部问题,但每一步都该走得踏实,高校的去行政化已经在路上,高考中行政权力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刘兴伟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