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咨询师养成观察:设置问题

(2013-05-20 14:45: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技术
    作为“咨询师养成计划”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上个月在网上征了若干志愿来访者,介绍给我带的新手咨询师练手。我打算对咨询师们的成长过程做个长期的记录,,也算是为今后的培训积累一些经验。

    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当然是设置。对于既没场地也没助理更没有经验的新手咨询师来说,似乎也只能“只要有一个来访者和一个能说话的安静地方,别的什么都不挑了”。——因此产生的设置是:来访者网络报名,咨询师不盈利,时间地点双方商定,不能上门面询,可以视频,因场地产生的费用由来访者支付。
    业界大佬沈老师了解到这个设置后,语重心长地教导我说:“怎么能这么乱七八糟的……”
    我惭愧地接受了他的吐槽,但我心想:这已经是最可行的设置了吧?

    我对设置的理解,当然不像动力学派那么深刻。我觉得就是尽可能把咨访双方的关系限定到一个相对纯净的框架里,避免在咨询之外有任何认知、情感,甚至行为层面的互动,最大限度简化咨询过程中各种多余的麻烦。但是现在看当初还是太简单了些,至少,从来访者了解到这个设置开始,麻烦就已经出现了。
    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建立了“这是一次双方互相迁就的练习”的想法,这种想法在部分程度上消解了咨询的严肃感,形成了某种试探性的,浅尝辄止的互动基调(那么紧张干嘛,都说了不一定管用)。这种氛围下,双方都没做好深入咨询的准备,彼此绕圈,尝试着相互靠拢又一触即分,分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不谋而合的默契。中间或者还夹杂有来访者的促狭,失望,与不信任。这将形成咨询关系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为了省事,我都是把来访者的联系方式直接发到咨询师个人。这样一来,咨询师就不得不主动联系来访者,预约他们的空闲时间。有时没有收到回复,还得再三确认,是不是那边已经改变主意了?而我居然一直没想到这是有问题的!直到咨询师们纷纷表示:总觉得有哪里不对。我才发现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
    心理咨询中,改变的动机始终来自来访者。传统的来访者预约制可以保证每一个发起预约的来访者都(至少是意识层面)具有改变动机。现在咨询师预约来访者,求人“被咨询”,咨询师显得比来访者还热切,自然难以用力。说不定还有些已经改变主意的来访者,像是被强扭的瓜,因为不好回绝才接受了咨询。
    解决办法很简单:让新手咨询师们互相当助理,由“助理”出面替咨询师预约,关系就顺过来了。
    我居然连这个都没想到……这还是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被组员提点的。很囧。

    关于场地,原来以为会是很大的问题,现在看来倒还好。基本上都能找到适合咨询的环境。

    不收费是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很显然这会影响咨询师的动机,目前看来已经显现出了一些后果。但是,关于这一点好像也没有解决的良策。收费的话,有几个愿意交钱给新人练手呢?——凡是拿人练手的行业,似乎都得面临类似的困境吧。回想我的经历,在北大咨询中心做过免费的,在北大医院做过收七块钱的(扣掉租子之后,第一学期的咨询收入有将近二十块),如此一两年,算是完成了经验值的原始积累,好在心理上不曾丧失动力。大概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那时是学生,觉得学生不挣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二是因为耳濡目染着师兄师姐大把大把地赚银子(当时以为是这样),就感觉前方充满了希望,这几年先苦一点也不算什么……
    要凭着“过几年就能赚回来!”的信念,勇猛精进,把搭时间搭精力搭心情甚至搭自尊自信的,不收一分钱的咨询练习进行到底!正如我把这观察进行到底一样。——这大概也是信念决定行为的例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