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医生要不要给这颗糖丸呢?——老实说,如果这个人已经注定命不久矣,那还真让我纠结。这就好像是安乐死,虽然不能称为治疗,但让人少一点折磨,多几天安心,是否也算是人道关怀?总之,这问题过于终极,我也没资格替医生做主。但幸好,我自己不必遇到这种纠结,因为我还不用面对身患绝症的病人。
我面临的不过是抑郁症什么的而已……我很清楚喂他们吃下这种糖丸的结果。
当时:「啊!真的吗!真的有希望啊,哈哈哈,我有信心了!」
如果是依赖型的病人,一周后:「果然,我感觉比上周好多了!医生你就很靠谱!」
之后幸运的话就会:「痊愈了!全是因为遇到了你这么有办法的医生!我们全家都谢谢你!」
然后过一段时间:「医生……情况好像有点反复,你帮我看看是哪里又出了问题?」
——另一些来访者可能连这种暂时的好转都不会有,直接就是:
「上周试过了你的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然后:「所有方法都试了还是没效果。可是你之前说一定会有效的,你确定吗?」
这两种不同的分支剧情最后都会转变为完全的失望,和愤怒:
「你不是告诉我一定会好的吗,你说过的话怎么能不算……」
最后是关系的破裂,一种是:「不要扔下我不管啊医生!你承诺过的!你这骗子……」
另一种是:「对不起,我决定去找别人试试看,你好像已经技穷了。」
换句话说,从别人许给病人「希望」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面临最终的,真正的「绝望」了。
这颗糖丸的滋味就是这么得不偿失……对求助者和助人者都是一样。
我的师妹王觅同学前段时间一直在研究治疗师的自恋,她从心理动力学治疗的角度分析了上面提到的现象,援引她的原话:「很多来访者和治疗师都期待治疗师把来访者(快速)治好,双方共谋把来访者放在了一个无力的位置,把治疗师放在全能的位置,但这样仅仅是完成了一个投射认同:来访者把全能投射给治疗师,把无能留给了自己,治疗师认同了理想化,危险是:治疗师很快也会感受到深深的无能,因为你改变不了一个不想改变的人。——因为负起责任改变也许会比等待被拯救痛苦,当然我不是说后者没有痛苦。」
虽然我不懂心理动力学,但我认为这个结论是没错的。因为发出改变的主体,永远只能是来访者本人。
痛苦也好,抑郁也好,绝望也好,终究是要自己一点一点爬出来的。
如果你要在上面伸出手,就必须诚实地告诫对方:「请一定抓紧,并用力。我只能提供一只手,我的劲不算很大,只是个普通人,甚至有可能抓不住你。我只有这点本事,请你尽量设法上来吧……」
请记住这不但是伦理要求,同时在技术上,也保证了对方会作出他最大的努力。
而假如你炫耀地鼓起了胳膊:「来,看我的胳膊多么有力,请你放心,我这双胳膊拉起过很多很多的人,也一定能拉起你。」那几乎可以肯定,对方会欢呼一声,然后整个人悬空,吊在了你的胳膊上。
你可能会心里暗爽,你刚刚证明了你的强大,别人正全心全意地信赖你,依靠你,你们第一次接触就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这让你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比其他同行更优秀的治疗师。不但如此,你还帮别人缓解了绝望,莫大一桩功德。——只是你要留神,你的胳膊上恐怕已吊了好几个人,小心别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