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我督导的一位咨询师吃饭。他之前对于「健身教练」的比方不太认同。
他说:「这是典型的CBT才会做的比方」。可是督导结束之后,他发现我也不是那么「健身教练」。在我们的督导当中,我并没有提供那些CBT治疗师或者健身教练需要提供的东西,比如,干预计划。
所以我想记录一下关于治疗师角色问题的思考——教练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设想我走进一家健身房:「你能帮帮我吗?我必须改变了:老是跟太太吵架……跟同事的关系也处不好……工作拖着不做,老板很不满……最近手头又紧,房租又涨了……」那么健身教练该怎么回应?
「OK,办张年卡吧,我推荐这套方案,首先通过瑜伽训练柔韧度……」
敢这么说的人,敬业是可嘉的,但是你觉得靠谱么?……除非你是健身房的老板。
直接给出方案并不一定是专业的体现,即便方案本身是专业的。
正确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但是,先生……我想知道您在健身方面想怎么改变?」
然后等着你说:想增强上肢力量,想训练肺活量,想练出六块腹肌……等等等等。
然后再根据你的时间要求、价位期待、运动类型偏好……弄出一套符合你的方案。
CBT治疗师扮演的基本上也是这样的角色。
来访者的问题差不多还是这样:「你能帮帮我吗?我必须改变了:老是跟太太吵架……跟同事的关系也处不好……工作拖着不做,老板很不满……最近手头又紧,房租又涨了……」一大堆生活事件。
而我需要知道的是:「是的,不过……您在心理方面想怎么改变?」
考虑到我的CBT治疗流派,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翻译成:「您在行为方面想怎么改变?」
当然我不会直接这么问,一来没礼貌,二来,来访者自己也未必能想得那么透彻。这就是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存在意义了。——这方面,我可比普通的健身教练技巧得多。而且,来访者十分可能冒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需求,治疗「懒惰」啊,提高「自信」啊,增强「行动力」啊,改善「气质」啊,让「内在」平和啊……一旦我接下其中一条,我就要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准备治疗方案了。为了避免这种风险,我得小心翼翼地把球踢回去:「哎呀,其实我想问……您在行为方面想怎么改变?对,行为,我的意思是,具体的行为……」
嗯,然后我等着他说:我想做事,我想克服这该死的情绪,我想逼着自己面对……等等等等。
这样就简单了,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弄出一套符合他的方案(这个方案并不难,随便找本CBT的治疗书,照方抓药地抄几个技术下来,针对这个来访者的问题组合到一起就可以了)。最后我陪着他执行这套方案,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块讨论,不会的时候我示范一下,退缩的时候我鼓励两句,成功的时候我鼓鼓掌……
剩下的事情就只有收费了,这么一想,我觉得这个行业似乎也没什么难的。
不过你可能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来访者已经搞明白了自己在「行为」上要怎么改变(行为是广义的:也包括认知和情感),他离改变就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无论是放松脱敏还是暴露,百度都查得到,干嘛还非需要治疗师不可呢?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就像你也可以自己在家锻炼一样,干嘛非要去健身房呢?
而且话说回来,就我的实际经验来讲,让来访者搞明白自己要怎么改变(改变这个,而不是改变那个,自己改变,而不是别人改变,更不是治疗师改变自己……),这个过程往往比后面具体的改变过程复杂得多。有时我甚至想,只要能做到这一条,已经是一个牛逼的治疗师了,简直都不需要特别的流派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