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的历史上,以“城市”为主题还是第一次,得到了世界广泛的响应和认同
关山远
4月30日,上海世博会在黄浦江畔盛大开幕。不少人认为:在世博会刚诞生时,人们到世博会上来看一个未来的“新世界”;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网络如此发达,信息转瞬即达,为什么还需要世博会?
是的,人类为什么还需要世博会?
一个婴儿与一个巨人站在一起
人们都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两年时间内先后来到中国的国际盛会,但是,相对于人们津津乐道的奥运会,对于很多人而言,还需要进行世博会“扫盲”。
在世界刚刚进入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先后有三届奥运会是与世博会一起举办的。当时刚刚诞生不久的现代奥运会,跟已经举办了半个世纪的世博会相比,只能算是一个婴儿与一个巨人站在一起。事实上,1900年巴黎奥运会在巴黎世博会期间举办时,彻底沦为了世博会的附庸。
巴黎奥运会是在1900年5月20日开幕的,与当代奥运会的盛大相比,当年奥运会没有开幕式,也没有闭幕式。所有比赛的海报和门票上都只注明是巴黎1900年国际博览会的节目,不见“奥运会”字样。奥运会奖牌上出现的是“1900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得奖的运动员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奥运会奖牌得主,所以也全然没有奥运获奖的荣耀感,有一些运动员甚至始终都不清楚自己曾经参加了巴黎奥运会。
当届奥运会从5月延续到10月,成了一次马拉松式的奥运会。比赛项目相当广泛,棒球、高尔夫球、板球和拔河都是当时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奥运会项目,而钓鱼、灭火等项目没有被承认。
2005年,巴黎在与伦敦PK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失利后,整个法国黯然神伤。但是在105年前,巴黎人对奥运会比赛的态度是冷漠的。世博会组织者需要的是娱人耳目的消遣节目,而不是按严格规则进行的体育比赛,奥运会的计划被斥为“无聊透顶”。当时巴黎报界对奥运会的反应也十分冷淡,奥运会结束后,法国奥委会发布的八百多页的第二届奥运会官方报告也长久无人问津。体育史学者安德烈·德雷文说:“这是一届被人遗忘的奥运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当年在日记中道出了他内心的愤慨和苦恼:“世界上有一个对奥运会非常冷淡的地方,这就是巴黎。”
其实,让巴黎奥运会与巴黎世博会同期举行,就是顾拜旦的主意,原因很简单:他希望借世博会的巨大魅力,来扩大奥运会的影响。在那个年代,世博会的影响力,堪称“无与伦比”。
开启世博会的水晶宫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开幕,当时率先完成工业化革命的英国,是世界实力最强的国家。他们用一届盛大的世博会开幕式来铭刻国家的强盛,由此开创了一个世博会的大时代。伦敦世博会当年5月1日上午9时在恢宏的水晶宫开幕,当天,50万多人聚集在海德公园四周。
这无疑是英国的光辉时刻,维多利亚女王晚上在日记中写到:“……出发时天空微微下着细雨,在我们到达水晶宫前,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宏伟的大厦上面,每个国家的旗帜都在阳光下飘扬。我们开上罗敦路,在入口处走出马车。当我们进入大厦,通过铁门,看见摇动的棕榈树和鲜花,无数的人群在走廊里和周围的椅子上,加上挥舞着的喇叭,都让我感到永远不会忘记的震撼,让我感动……我们走到中间,看到台阶和椅子放好,漂亮的水晶喷泉就在眼前,真是神奇——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让人感动。一个人会热爱这一切。欢呼声,每张脸上洋溢的笑容,建筑的宏伟,棕榈树,鲜花,树,雕像,喷泉,乐器,我亲爱的丈夫,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英国、法国、美国……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工业国家都展出了得意之作,充分显示自己的实力。当时最郁闷的是法国,他们一直热衷于举办各种工业博览会,但是,第一届世博会——当时叫“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却让英国拨了头筹。不过,接下来法国成为最热衷于举办世博会的国家,再接下是美国,迄今为止,美国是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国家。
多届世博会都留下了标志性建筑,例如埃菲尔铁塔、原子球等,但首届世博会最辉煌的建筑——水晶宫却未能留存至今。伦敦世博会结束后,水晶宫移至伦敦南部的西得汉姆,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建造,1854年6月由维多利亚女王主持向公众开放。它作为伦敦的娱乐中心存在了82年。1936年11月30日晚上6点,在中央大厅的员工厕所内突然着火。很快大火烧遍了整幢建筑,第二天早上,除了一堆扭曲的金属和融化的玻璃,其它什么都没有留下。水晶宫的焚毁也宣告了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结束。
此时,世博会的影响已扩大至全球。每届世博会,展品琳琅满目,观众摩肩接踵,成为盛大的节日。
世博会上的“新世界”
好奇是人的天性,在没有网络、信息闭塞的二十世纪大部分时间,世博会可以满足任何一个好奇者甚至科幻迷的所有想像。在世博会上看人类未来——无疑,这是世博会最大的魅力之一,直到今日,依然如此。
众所周知的一句话:“一切始于世博会”,人类历史上很多重大的发明都从世博会走向世界的,比如蒸汽机、电影、电灯、电视、电话、飞机、航天器……这些伟大的发明都是借助世博会这个载体传遍世界,甚至连抽水马桶,也是通过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爱迪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名字。
1876年,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亮相费城世博会。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他用钨丝制作的白炽电灯。1888年墨尔本世博会,展出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1893年,在美国世博会上,爱迪生发明的真空电灯和其他105伏的氮气电灯照亮了整个展览馆……在一届巴黎世博会上,记者甚至这么崇拜地写道:在爱迪生身边,埃菲尔铁塔都不过是矮子。
对人类生活影响深远的电视机,也是最先出现在世博会上的。1939年,美国政府为纪念开国元勋华盛顿就任总统150年,在纽约举办了世博会,电视机作为新科技产品公开亮相,引起轰动。从此,电视机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甚至思维方式,人们可以坐在家里看世界,电视时代来临了。
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其实并非仅仅是一次展览,它一步步地改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而每一届成功的世博会,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脚印,更是记录了人类对时代和未来的思考。
在上海世博会上,高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绿色”、“低碳”成为共同的主题。例如唯一代表上海参展的实物案例项目——“沪上生态家”,就是一栋集中了环保新科技的杰出作品,可以用“聪明屋”来形容:根据流体力学“嵌”在整座建筑之中的“生态核”,将对四面八方的风进行“优化组合”,并通过植物过滤净化系统,使得四季室内空气保持畅通清新;“生态核”顶部设计开合屋面,在加强自然通风效果的同时,增大室内采光效果。屋顶安装的“追光百叶”可以跟随太阳角度的变化而自动转变角度,一方面起到遮阳作用,另一方面反射环境光,提高室内照度;在室内光线达不到照明标准时,窗帘百叶会自动调整,同时室内灯光会自动亮起,而其动力则来源于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板、静音垂直风力发电机等所产生的清洁能源;利用旧砖砌筑的“呼吸墙”的先进设计,为建筑墙面穿上一层“空气流动”内衣,可以降低墙面的辐射温度,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沪上生态家里,还有能炒1000多种拿手菜的“炒菜机器人”,能测尿酸的“健康马桶”和“乳腺癌家庭监测”等轮番上阵,让观众亲身感受未来人居生活……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人们怎么不会对科技充满敬意,对未来充满向往?
人类还需要世博会
经过159年漫漫长路,世博会为何能够历久弥新?人类为什么还需要世博会?
因为,世博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脱离了早期以物为主的展览,而是以思想、理念为主的人类文明盛会。人们参观世博会,不再是猎奇性的满足感官需求,而是经历一场“头脑风暴”,对世界未来、人的命运进行深入思考。
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开始,世博会的办会理念逐渐过渡为以主题演绎为宗旨的模式,放弃了早期面面俱到的展览方式,人们开始对二十世纪初流行的“科技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念进行反思,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世博会关注的焦点。“一个世纪的进步”“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明日新世界”“人类进步与和谐”“无污染的进步”“人类与自然”“新的起飞之路”“自然的睿智”……1933年以来,世博会用各个层面的主题,持续探讨人类如何可持续发展,以引领人类生存的文化理念和生存方式。人类依然在不断探索科技的发展,然而更为重视的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的历史上,以“城市”为主题还是第一次,得到了世界广泛的响应和认同。著名作家王蒙评价说:“这是人类的经验也是人类的诉求,更是一种通向未来的眼光。”
城市化是工业化带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把工业化视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病”: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也成为困扰全球的共同难题,亟须吸纳和整合全世界优秀的发展理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者,在上海世博园区增设一个小“特区”——“城市最佳实践区”,首次给世界各地的城市提供了一个独立参展的机会,把城市作为一个展品呈现给观众,把最佳城市的案例介绍给世界,这是百年世博历史中的一大创举。它们所展示的城市建设成果和城市生活实践,既代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也能折射一些城市在发展道路上走了弯路、造成了损失后才形成的最新理念。这是世界在一起交流城市未来发展的最好机会,而中国各地区、各种类型的城市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学习和参考对象。
从“以大为美”到“以人为本”,从迷信科技到推崇人文,从对物的崇拜到对人的关怀……正是因为世博会始终秉承“进步”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与人类发展合拍前进、共同进步,其魅力也因此得以穿越时空。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4/30/xin_11040730072981225604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