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高中尖子学生申请国外名校“浪潮才刚刚开始”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强晓玲
这个周末,正在北京四中实验班读高二的王然(化名)将再一次飞往香港参加5月1日举行的SAT
II考试。
三年前,学习成绩不错的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欧交流活动。在返航的飞机上,14岁的王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去国外读大学。”
有这种想法的,不只王然一个孩子。“去国外上大学”,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以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为例,2009年,该校400多名高三毕业生中,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71人,被国外各知名大学录取的有72人。
不仅如此,因为手握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2009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等北京知名重点中学放弃高考的学生多达60人左右。
北京四中一名获得芝加哥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女生,2009年的高考成绩名列北京西城区文科前茅,但她的高考志愿却只填报了北京联合大学,因为她不想占用其他优秀学生上北大、清华的机会。
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约有8万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求学。到2009年,这一数字攀升到9.85万,占所有留美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4.6%。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占全世界的15.2%。当留学产业化的西方国家瞄准中国这块“肥肉”时,西方政府也积极配合,素以签证条件苛刻著称的美国,2007年也开始放松对华留学生签证审批。
“许多优秀的高中生放弃国内一流大学出国就读国际名校,说明中国国际化教育信息日趋透明,中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样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郑瑞君教授接受采访时说:“高中毕业生留学海外,这股浪潮才刚刚开始。”
“我们不再迷恋‘清北’”
“我们班在‘清北线’(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以下的学生不许超过10人。”这是高二第二学期王然的班主任给全班同学关于高考发出的“警告”,“也就是说在全班40个人中,能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不少于30人。但并非这30个人里个个想上清华、北大。据我所知,我们班目前至少有7、8个人的目标是出国上大学。”王然说,“我们已不再迷恋‘清北’,我们的目标至少是全美排名前30的学校,甚至哈佛、耶鲁。”
“其实并不是只有我们学校有这种情况,去年12月我去香港参加SAT考试时,当天的航班上全都是北京高中生去香港考试的,空姐说这两天飞香港整个是学生包机。”王然说,“我上的‘新东方SAT考前强化班’中25人,全都是来自北京重点高中的学生,目的一个,就是要去美国读大学。”
资料显示,2009年到北京各外语培训机构参加SAT、雅思以及托福考试的培训人数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超过10%。2009年北京地区参加美国高考(SAT)的学生超过7000人,比2008年增加了4000人。
“我们都很清楚自己的决定,即使是在国内的清华、北大读本科,毕业后也还是要出国深造,对我来说晚出不如早出。”王然个人认为,在18岁至22岁之间人的语言、文化、生活、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肯定要比大学毕业后再出国强得多,同时自己更看重国外大学教育中的社会、科研、就业等公正公平的机会平台。“我们90后可能更关注个人的感受,我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实力来实现梦想,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可能相对难一些。”
“放弃国内名牌大学不后悔”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曾对媒体表示:“能读最好的专业,能给予全额奖学金,是让这些尖子学生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
对于当年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毕业并放弃在国内就读某名牌大学的李想(化名)来说,2008年的那个决定人生命运的一刻是正确和果断的。“当时只差几分就被北大录取,现在想想一点也不后悔。”目前正在美国某著名私立文理学院就读大二的李想提起往事总被自己当时的“倔劲”折服。
“美国大学除去经济方面的因素要比中国大学的综合实力普遍要强。”李想说,“我目前就读的学院在美国大学排名四个级别中是最高级,叫most selective,哈佛、耶鲁就是这个水平,学院的学术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我们一个班只有20人左右,老师很多是哈佛、耶鲁等名校毕业的博士,我们每天都有时间跟教授面对面讨教,学校还会提供很多机会送我们去参加学术会议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一流大学很难做到的。”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2009年世界大学评估排行显示,美英两国大学席卷榜单高位,而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大学进入前50名,排名49位。
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在4月12日的一次讲座中认为“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观点更是引起热议,超九成网友赞同。
“并不像国人想象那样,其实美国学生学习也很‘玩命’。平时我们的学习非常紧张,自己能够感觉到各方面的压力,因此不太容易荒废时间。在美国大学里我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试,但从来没有见到过监考老师。”李想说,自己的大学生活紧张又富有乐趣,音乐会、参观博物馆、举行各种派对等活动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丰富,“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异样的美国文化和‘闲不住的美国人’。”
李想说,在万圣节到来时,教授与学生们好像一夜之间达成默契,“上课时,我们那平时严谨沉稳50多岁的教授竟然将自己装扮成可爱的小兔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上课时一些严肃话题的讨论。”在学期末大考之前的紧张复习阶段,美国学生也总能找到“放松发泄”的那一刻,“一次大家都在图书馆里紧张地学习,室内长时间的安静终于被一个美国女生的手机音乐引爆了,只见那女生突然跳上桌子开始夸张的‘桑巴’,随后图书馆沸腾了,一时间所有的学生都跳上桌子开始扭动发泄放松……,后来在图书馆老师的安抚下,图书馆很快又恢复了刚才的宁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美国各大学申请人数报名率增长20%
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的宋女士提起中美高等教育,第一反应就是“上大学”的差异,“太不同了,在中国叫‘考大学’,而美国叫‘申请大学’。”中国的高考制度是通过一次考试体现一个学生多年的文化知识学习水平,“发挥的好与不好,仅此一次。更有一些投机的孩子可以临时抱佛脚苦背几个月,成绩也许就上来了,还有的没有发挥好,可能想上理想的大学就得浪费一年‘复读’,在美国上大学不是这样。”
宋女士的孩子目前正在美国读高三,同时也正在申请就读美国大学。宋女士说,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时需要学生提供从九年级开始的四年学习成绩,这个成绩包括一些平时各科目的综合成绩和一些能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report”论文等,提供高中毕业的SAT成绩和一些相关的推荐信,还需要提供4年至少30小时“义工(社区服务)”记录等。
美国本土的SAT考试每年有7次机会,读高中的美国孩子只要认为自己已具备足够的能力都可以及早准备,在自己认为状态最佳时期参加考试,而它的成绩也只是学生在申请大学时的一项条件。
“中国学生的SAT成绩一般都非常棒,其中数学得满分的非常多。”宋女士说,中国“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生考试能力都很强,加上现在国内一些留学中介机构都可以帮助学生在申请大学表格中将除成绩以外的各项“做”得非常棒,“因此中国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还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据了解今年的美国各大学申请报名人数的报名率比往年增长了20%。宋女士说,“我个人估计中国学生肯定不少。”
正如宋女士说的那样,“为了圆美国大学梦”,王然和他的同学们大多数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着手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们一般都是通过国外学校的官方网站了解一些申请学校的信息,”国外大学一般是在每年11月到第二年1月接受申请学生的申请资料,1-3月是审查材料的时间,大约在3-5月之间就会有录取情况的通知。因此申请学生必须在递交申请材料前准备好自己的托福成绩、SAT成绩、“自我推荐申请信”、“老师的推荐信”、“一位具备相关社会影响力的名人推荐信”,“这些是必不可少的”,王然说。
提起当年申请美国大学时的情景,李想直后悔地说,“动手太晚,准备的太不充分了,要不申请的学校还会更理想,奖学金申请可能也会再多点。”他不时提醒现在正在申请美国大学的国内高中生,“如果打算出国留学,一定要早做准备。”
“应试教育,就那些知识来回考”
“中国教育归根到底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如果不改革应试制度那么其他的教育改革都是苍白的,没用的。为什么这么多孩子想出国上学也是和这有关的。”宋女士对中国的高考制度和中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她的孩子出生在美国,小学初中接受的是美国教育,高一时由于他们夫妻的工作需要,宋女士将儿子带回国内在北京“人大附中国际部”就读。
在人大附中读书期间,宋女士的孩子不止一次地叫嚷学校的考试太多了,“他说每周一二四下午的考试简直让人受不了,就那些知识来回考,‘太多的考试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我们没有时间运动,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宋女士说,“我孩子读的只是人大附中的国际部就被‘摧残’成那样,更别提那些凭分数考进人大附中的孩子了。”宋女士的孩子无法适应中国的“考试”教育,在人大附中上了一年,最后还是回到美国,目前在美国读高三。
对于宋女士的看法,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对外交流部的苏建华老师却并不这么看。
“我们学校许多被国际名校如哈佛、耶鲁录取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都非常强,而这些是与高中时期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机会与锻炼分不开的。”苏建华说,“现在一些国际名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知名重点中学很早就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在教改及课程设置方面越来越与世界接轨。”
多年从事学校对外交流工作的苏老师介绍说,“我们的学生每年都有大量的机会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国际竞赛,并与国外知名中学进行各种文化交流,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了解了大量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相关信息。”
目前国外有四所大学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建立了“直通车项目”。苏老师介绍说,“直通车项目”为想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建立起一个畅通的留学通道,学生不需要通过中介机构一样可以就读自己满意的大学。
“做美国教育的投资者,不做赞助商”
“从准备SAT开始,报班需要上万元,去香港考试也需要接近5000元,算上教材和报名费,这些加起来就是2万元。美国现在学费对非本国学生是4万美元/年左右(本国学生大约1/3)。如果再加上生活费等一年就要合人民币将近40万,四年下来少说也要160万……”
“‘名校学生吃得开’这是全世界通行的规律,如果上不了美国名校还不如在中国。如果孩子申请到美国名校,我们即使贷款供他读书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这是做美国教育投资者……”
“如果家景殷实,无论孩子怎么样一定要出国读书,那就去美国吧,高中毕业前考个SAT联系一所学校出去,算是赞助美国教育。如果家庭条件一般,孩子还是在国内读大学吧……”
这是2010年2月一个妈妈发表在“天涯论坛”里的帖子,她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给目前国内众多想出国留学已失去方向的中学生家长提了个醒,“我是一个家长,把自己知道的写出来,只是希望我们的血汗钱不要糊里糊涂地被美国人洗走,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宁做美国教育的投资者,绝不做赞助商。”
“美国名校很多都是私立大学,收费很贵,学费一般在4、5万美金。”宋女士认为,目前在中国家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学生如果有条件接受更好的美国大学教育,对个人的人生发展等都是有益的,但如果一味地一窝蜂追求出国留学而不顾个人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可能在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之时“血本无归”。
国内知名高校应思考的问题
正在积极申请美国名校的王然家境不错,综合素质全面,提起赴美留学的高额费用,他显得很从容。“我现在需要努力考出好成绩,这样对我申请奖学金非常有利。同时我也相信自己的实力,从父母那里的‘贷款’我想我有能力及时归还。”王然说,目前美国的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等大学都已经给他来信表示很关注他,“我们班像我这样情况的同学有好几位。”
面对这种社会现象,郑瑞君教授接受采访时分析,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一些知名大学面临严重生源不足,为了延续其多年建立起的良好声望及教学质量,这些学校不断把目光投向了高素质的中国学生。2009年美英等各知名大学加大了其海外招生计划,各国签证政策日益开放;加之一些中国人现在“不差钱”,在中国持续开放的国际化大背景下,向来重视教育的中国家长有能力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早融入世界,在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抢得先机。
郑瑞君教授说,中国多年保持最大留学生出口国,体现出中国整体实力的增强。对于那些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教育机构来说,中国留学生真的是挽救了它们,同时,这些人才也为西方的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支持。
同时,郑瑞君教授表示,“大批尖子生出国留学对国家对个人都是好事情,相较于在国内一流大学求学的同龄人而言,有海外名校留学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无论从视野、学校品牌和个人经历的成熟度方面,都具有国内学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尽早地接受国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尽快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尖端领域中去,对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这是一种人才流失。同时一些优秀的学生不愿留在国内一流大学里学习,也是国内知名高校所应思考的问题。”
就在采访结束时,李想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记者,“我争取到全球仅有300名学生的学习机会,在大三时作为交流生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一年,中国的很多外交官都曾在此校进修过……”
■名词解释
何为SAT
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缩写)
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所必须参加的考试,相当于美国的高考,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进入美国名校学习,能否被录取及能否得到奖学金的重要参考。
SAT考试分为两部分,包括SAT I和SAT II。SAT I被称为推理测验,对于广大考生,特别是美国考生来说,是必须的;SAT II被称为专项测验,是单科考试,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包括汉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考生需根据各学校和专业的要求而选择参加,SAT II不是必须的,但是更能增加申请者的竞争力。
SAT I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是2400分;SAT II是专项测验,考试时间为每科1小时,每科满分800分。
SAT在美国领土每年举办7次,其它地方每年6次。SAT考试在中国大陆不设考点,只在香港和台湾有考点,另外亚洲的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越南也设有考点。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4/30/xin_530407300739656091916.jpg
▲在国际教育展上,英国高校在展示本校留学生毕业后所取得的成就,并以此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注意。
(新华社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