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烟火人间遗忘的鬼才
(2010-03-29 08:53:56)
中国文人的命运历来不只是由他们自己的才华所决定的,更取决于他们的政治立场、当朝当代的风向
康雯萱
在看到徐訏的小说《鬼恋》之前,我没有看过由之改编的《人约黄昏后》。看过的人都说电影虽好,但没拍出原作那种清冷的味道。我虽然经常逛书店,但竟然从没有见过这个名字拗口的“徐訏”,第一次看到他的小说,竟然是在伊斯坦布尔火车站。
我在火车站等车,一看就是一整天;后来上车继续旅行,路上新奇东西何其多,总也没能忘了他诡异清奇的世界。回到家里,就开始整日整夜看他的文章了。徐訏,这样一个被当时评论界认为是世界级作家、文坛鬼才、全才的人物,如今竟然如此鲜为人知。他的文章,除了新版的一套《徐訏全集》,此前只零散收录在中国近当代文学一类典籍的“补录”卷中。
徐訏1908年生于浙江慈溪,1980年死于香港。三十年代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后来又转读心理硕士,并赴法国留学,随后定居上海,直到1950年迁至香港。后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他小说、散文、新诗、戏剧样样精通,毕生作品总计两千余万字,著作等身。林语堂说,徐訏与鲁迅可并肩堪称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
徐訏的小说作品有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故事大多以奇遇、奇人、奇事为主,爱情凄美,情节紧张。他的中文功底深厚,文字清丽奇诡,然并不堆砌辞藻。尤其是对女子、山林、夜晚的描写,莫不令人如冰室观火,过目难忘。在海外的游历使他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奇幻色彩。他的故事不局限于上海或香港,也发生在阿拉伯海或欧洲大陆;主角既有尼姑和尚,也有吉普赛女郎。他的小说做法是西洋的,内里是中国的,《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心理分析的部分处处可见希区柯克的影子,哪一国的读者读起来,都不觉得生疏。在许多作品中,他探讨生与死的界限,讨论哲学和心理学,结合传说、幻觉,表达对神、佛、自然力的敬畏和体验。
徐訏的小说,虽然故事都是“传奇”一类,但并不流俗,更不媚俗,而是清隽脱俗,弥漫着一股子仙气。这一点是极为难得的。一个同样的故事,有人写出来是地摊小说,有的人写出来是大雅之作,中间的界限又哪里是说得清呢!我们埋头在市井的书店里,看了多少庸俗的故事,却不知道这样一个世外高人的传奇正在历史的角落里等人重新发现。如今,虽然知道徐訏的人不多,但看过他文章的必定上瘾。
我最喜欢的中短篇是《鬼恋》、《鸟语》和《吉普赛的诱惑》。《鬼恋》是徐訏1937年的成名作。这样冷艳又百转千回的故事,文章字字珠玑,情节不落窠臼,气氛渲染至极。至于对“鬼”的塑造,在短短三万字里甚至超过许多长篇小说对主角的刻画,掩卷难忘。这个只在夜里出现、抽埃及香烟的黑衣女子,也许是徐訏作品风格的最佳代表。
虽然林语堂认为徐訏和鲁迅比肩,但二者之后的历史待遇显然迥异。迁居香港之后,大陆迅速遗忘了他。呐喊着的鲁迅反复出现在语文课本里,专写鬼怪神奇的徐訏消失不见。如果拿徐訏和我们熟悉的同时代作家来比,论写感情,他远在张爱玲之上,他是站立着诉说的,张爱玲是歪倒了呻吟的;论写田园,他的《鸟语》也在沈从文的《边城》之上,前者是唯美,后者还有佛性。中国文人的命运历来不只是由他们自己的才华所决定的,更取决于他们的政治立场、当朝当代的风向。
然而,对这样一个文字的天才,任何试图形容和评论他的话语都是冒失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