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贱在地菜贵在篮”的楼市悖论
(2011-04-26 23:06:19)
标签:
杂谈 |
最近菜价暴跌,价贱伤农的悲剧再次上演。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卷心菜烂在地里的情况。然而,市民的菜篮子非但没有便宜,反而更贵了!这是什么现象?菜贵伤民,菜贱伤民,这样的悖论是如何演绎的?菜贵是人民苦,菜贱也是人民苦。
当物价飞涨的时候国家给出的解释是蔬菜等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的飞涨。而如今物价依然在飞涨,但菜却贱的只能烂在地头。为什么?更关键的是,住在城市的市民以为菜价暴跌了就能吃到便宜菜了。但当我们走进超市却发现菜价依然贵的惊人,很多蔬菜的价格依然维持在菜价暴涨时的高位。地头的白菜已经到了1分钱但超市中的白菜依然在两块钱。为什么菜价暴涨,菜农赚不到钱,但菜价暴跌市民还是吃不到便宜菜呢?
问题须归结到供应链和流通的问题,而流通的问题又会归结到市场发展和制度实行的问题上来。
城市的发展和政府所实施的一些措施切断了原有的合理的供应制度。最终导致供应链的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处于了弱势。而流通链条又在不断的加长。政府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加深了市场流通中的成本。记得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农民吃菜自己种,吃不完就会送到城市去卖,那些走街串巷的卖菜者很多就成了流通的承担者。蔬菜几乎是从地头到厨房。这种分散的供给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也确保了市场供给的平衡。但是后来城市要搞市容,出现了一种残暴的动物叫城管。于是我们看到进城卖菜的老头车子被掀翻,三轮车链条被剪断,还被打耳光。这些人被赶出了城市,被赶入了菜市场。于是我们不得不去超市买贵的菜了。赶紧菜市场却因为高额的摊位费,卫生费,水电费而不得不转嫁到成本中来。关键的是这些人有了价格合谋的可能。
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政府的深度参与导致了行政成本转嫁到供应链中来。形成了零售商、蔬菜批发商们对于蔬菜的垄断。市场上没有了分散的供应,只有通过那些大的批发商和超市零售来控制了。蔬菜作为生活必需品很容易被这些人通过供应链来实现价格的操纵。田里的菜多了,供应量会迅速增加,流通环节的参与者就会通过一定的选择方式来压价,所以菜价会暴跌。而供应的渠道相对集中有限。它们会通过量的控制来保证高菜价,。面向消费市场的供应量没有变,价格怎么会变呢?
油价上涨,高速公路收费,菜场摊位收费,农资价格的上涨,这些都会转移到供应链的最下游去。政府在这个途径之中,没有让供求的主体控制供应链环节,深度的参与到市场中去不仅推高了成本,而且形成了市场的局部垄断。
由此再来回到房地产上来,为什么我们的房价这么高,原因很多。但是依然上述的问题,政府对于土地供给的控制导致了土地市场供应过于单一,住房的供给也就被土地垄断下主导的住房垄断。分散的供给渠道被取消,供给渠道过于单一,市场的主体就会因此而失去定价权。投机也就是这么来的。政府的深度参与,从一个监督者一个市场的裁判变成了既当裁判又当参赛者的角色。所以市场的主导者就会失去主导权了。我想这是房价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
增加供应渠道,保持供给平衡,这不是单一的土地供给能实现的。体制的转变和合理设计,让利于民,不要给市场增加太多的关卡,楼价或不再成为这么让人纠结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