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当前的房地产行业,保障房这个词最近被提及的频率恐怕要高于其他词汇。从中央到地方保障房上下齐上阵。浩浩荡荡的保障房建设计划开始全面展开。从中央空前的重视力度到地方大张旗鼓的保障房计划,保障房一时间轰轰烈烈的兴起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民生梦想。
举国上下开始推动保障房建设
从2010年的580万套,到2011年的1000万套,再到“十二五”期间的3600万套,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差不多可以解决1.3亿人的住房。为了保障这样庞大的建设计划能够实施。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都是加大力度进行实施。国八条对于保障房建设给出了严格的规定,对于中小套型和保障房的划拨用地要超过70%,对于保障房用地的土地划拨比例要达到50%。多方筹集资本建设保障房,增加公租房供给,完善保障房退出制度。
随后出台的地方政府实施细则中对于保障房的建设都如实的做了规定,由李克强副总理牵头的国务院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开始与各地方政府签署保障房建设的“军令状”。江苏省政府与住建部签下“军令状”,保证今年全省要完成39万套(间)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南京也是签下军令状今年要建设保障房,尤其是公租房建设要超过两万套。
保障房建设彰显房地产供给转型
从上到下力度空前的推进保障房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们不用怀疑国家推进这件事的决心。由上可以看出国家立志要通过保障房的建设来实现社会大部分人有房住的愿望。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高房价,住房问题的日益突出都让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能否让大多数人有房住,能否安抚老百姓的民怨成为了一项政治问题。尽管这其中存在重重困难。但是,这项工程国家既然能够顶住各种压力推进那就有缘由所在。
从这些保障房建设的制度来说。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房地产方面的思维已经发生转变。我国的房屋供给体制将发生较大变化。由现在的市场供给为主转变为国家主导下的保障性质住房和商品房市场相结合的供给为主。房地产调控目标也开始由控制商品房价格的增长、调节商品房的市场供给转变为保障大多数老百姓有房住的问题上来。促使房屋由当初的资本属性和商品属性向民生属性回归。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拉动主力的作用开始被淡化。这就是本轮房地产调控的最大不同之处。思维的转变决定了政策的不同和未来市场的走势。
保障房建设不是为了降房价
一言以蔽之,要让老百姓住上房是调控的终极目的。因此,看待本轮保障房建设,不能站在保障房建设能不能降低目前高房价的问题来分析,这个社会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能力从商品房市场获得住房。这部分人才将是重点保障对象。理解本轮保障房建设是以打压降低房价为核心目标是不对的。商品房价格能否回落,保障房供给的增加会对其有积极影响,但是不会起核心决定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保障房工程实施之后,商品房的供给比例将会变小,主要因为供给方式的变化,当然还有土地供给方面限制的作用。
保障房建设的推进,让中国持续了十多年的房地产市场化的思维开始发生转变。而这过去的十年却恰恰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房地产业在未来的走向,房地产企业在未来市场的定位和转型,都值得我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