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海
孙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19
  • 关注人气:50,0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板桥真的被抛弃了吗?

(2010-11-04 09:05:23)
标签:

杂谈

板桥被抛弃的说法,最近屡屡见诸报端。这与之前炒的火热的奥南版块截然不同。板桥被抛弃了?


 


去年初,南京总体规划编制纲要提出了南京规划8大新城的概念,板桥赫然在目。而今,南京又提出十大功能板块规划,而板桥、仙林、新尧等板块未曾出现,板桥抛弃论多援引于此处。


 


板桥不该被遗忘


 


今年9月,南京市公布了未来3年重点打造的十大功能板块规划,计划投入1200亿元。这十大板块分别为河西板块、南部新城板块、麒麟板块、燕子矶板块、下关板块、浦口新城板块、江心洲板块、老城南板块、百里风光带、住房保障项目。首先我们来看这是大板块,河西新城、南部新城、浦口新城是南京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麒麟板块、燕子矶板块,江心洲板块的建设属于南京卫星城和新城建设而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但是下关板块、老城南板块、百里风光带、住房保障项目四项其实并不具备明显的区域性城市功能定位。


 


下关和老城南的建设,其实属于政府的老城改造和保护,百里风光带、住房保障项目也是城市保护开发和民生建设,属于一项政府职能定位,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必须去做的事情。这些工程并不具备城市功能定位。如果把164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与2平方公里的下关放在一起评说,本身就显得很滑稽。何况南部新城横跨了5个新政区,本身就显得有点大包大揽,所以下面又细分了多个功能板块。


 


很多人分析说这一规划遗忘了板桥。诚然,板桥、仙林都没入围此次十大板块。如同仙林一样,板桥已经具备南京明显的卫星城功能定位,板桥在分担这个城市发展的人口压力时,还承载了南京的地域上的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南京的滨江发展策略,和向南发展的策略。板桥已经成为一个支撑点,支撑并引导南京朝着两个方向的发展。例如昌平和通州之于北京,松江和闵行之于上海发展一样,所以板桥不可能也不应该被遗忘。


 


板桥的区域性功能定位


 


板桥有着很明确的区位性战略意义,南京的南扩和沿江发展,板桥将是重要的一环。随着河西新城的日益成熟和南部新城的建设。南京城市的重心也将整体南移。多个城市中心的形成,是南京发展为成熟的大都市必须走过的环节。板桥成为南京南扩的排头兵,它将发展成为南京重要的卫星城。支撑南京城市外扩中的人口转移和产业转移。


 


2010年以后,板桥新城将按35万人口规模、40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面积建设,快速发展成南京西南郊的一座卫星城。规划中南京地铁7号线、8号线等数条轨道交通通到板桥。板桥基础设施规划的成熟也让他具备了成熟的城市板块功能。而日前地铁部门官方发布消息称,2014年将力争建成铜井-板桥-仙林的8号线,这一消息很明确的指出板桥将迎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实质利好。


 


板桥医院的建设板桥新城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建设体育公园的建设。以及板桥新城近两年以来,已经投入巨资建设三纵四横主干道骨架道路框架,并同步配套雨水、污水、燃气、路灯、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板桥河整治、柿子树生态廊道等一批生态景观建设项目,绿色长廊与湖景、河景相融合,充分彰显板桥新城生态宜居优势。板桥商业的规划和发展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板桥所昭示的城市方向


 


板桥现在已经有金地、朗诗、广东世纪城等很多开发商的入驻。其他的还有万科,招商,绿城,金地等企业准备在此拿地进行开发。其实这些开发商是瞄准了板桥所承载的城市发展机会。随着南京城南的建设开发依次展开,河西新城势必和板桥融为一体,此乃其一,其二,一个大城市的发展成熟之后卫星城就会快速发展起来分担主城的一些功能。南京的发展还没有形成真正成熟的卫星城,换句话说南京的功能升级和产业的外移还远远没有完成。


 


板桥新城的快速成长让这些开发商看到了南京城市外扩和功能升级带来的机遇,他们也一定看准了板桥作为南京南部最重要的卫星城的前景。随着商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随着南部新城和河西新城以及滨江带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8号线等交通设施的打通。板桥注定将成为南京新的天地。


 


当人们对奥南拓荒牛金地的自在城多次日光还记忆犹新,还记得朗诗的绿色产品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还记得广东世纪城入主板桥,还记得地铁8号线,莲花湖,青奥村的时候,怎么说板桥被抛弃了呢?


 


也许,板桥从来就没被高调捧起,自然更不会被谁抛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