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海
孙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19
  • 关注人气:50,0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萝卜快评】何必视捂盘如洪水猛兽?!

(2010-03-16 09:22:10)
标签:

杂谈

315前夕,全社会的舆论导向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把房价的高企归咎于开发商的捂盘惜售。 关于打击开发商捂盘行为成为媒体解读的重点,细看多少还有些文革遗风。

大萝卜和一个朋友聊起关于捂盘的类比:假设社会男多女少,那么各家的女儿长到多大才应该出嫁呢?新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还是男的不低于22周岁,女的不低于20周岁,而晚婚23岁,那现代社会剩男过多了,政府会不会来调控一下呢?我们的一些大龄女青年,是不是35岁没嫁人,就被当做是“捂女”呢?

捂盘行为,早在去年下半年楼市疯狂之时就引发了媒体关注和报道,并直接引发了各地政府“严打”的专项整治。大萝卜认为,将打击捂盘行为作为房价调控工具,到头来或许又是一场“空调”。

怎么理解呢?首先,把调控房价的重点放在打击屯房上,表明决策者没有抓住当前房价失控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可否认,市场上存在开发商捂盘惜售的行为,但该行为只是房地产销售中的一种策略——销控(销售控制),即通过分批推售房源,通常是低开高走策略,将产品位置、户型等不同的产品,通过分批推出,巧妙利用时间策略和价格策略,从而保证整个楼盘内的不同品质的房子能全部出清,且整体价格能达到预期目标。

而那些试图混水摸鱼的媒体或者相关单位试图通过打击捂盘的幌子,本质只不过想从中渔利罢了。大萝卜认为捂盘惜售也属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希望某些机构不要借助315的平台磨刀霍霍,鱼肉企业。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通过土地市场获取的土地,再开发出房子,本应和一般性商品一样,卖什么房,怎么卖,什么时间买,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政府一般不能过多干预,除非是出现了严重的哄抬物价的违反价格法等的不法行为。

而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商也和其他商品的生产者一样,完全可以自我调节出售产品的时节以谋取利润最大化。难道要开发商抛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来单纯地做慈善事业吗?

再者,怎么叫“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部门给出一个严格的界定和罪名。这样看,这“捂盘惜售”是否就像80年代的“投机倒把”罪?说不清、道不明。事实上,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失衡才是导致开发商捂盘行为的源头,同时也是房价飙升的源头。如果再往前追溯,供需失衡的根源又在于过多的投资需求涌入市场而同时我们的政府没有(或者说不愿意)建立基本住房需求与投资需求之间的防火墙。

如果把导致房价飙升的所有症结进行一个“鱼刺图”式的因果排列,我们会发现“屯房说”处在问题的最末端。打击囤房就如同大坝已溃,洪水泛滥成灾,不去修筑大坝,却在家园门口修墙护家一样愚昧。然而,这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方式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用做调控房价的药方,实在让我们产生疑问——到底是决策者没有研究清楚问题之所在还是故意转移公众的转移力和情绪呢?

另外,“打击捂盘”这一措施根本没有可操作性。使得对捂盘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理基本上流于形式。对于捂盘行为,本身就存在举证难、处罚难等问题,开发商的应对这一措施可谓“小儿科”。比如为一个百万大盘,开发周期多达5年8年,怎么就是捂地捂盘了?分期开发可以吧?还有价格,譬如,明码标价之后价格可不可以调整?之前有高档房价格备案一说,完全是仅仅是做出的一种姿态,无法对价格干预。如果真的干预了,又倒退到机会经济时代,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而那对于想保留的房源,开发商完全可以通过标高价格的方式吓退购房者,等到想卖的时候再调整价格,完全可以规避所谓的房价公示要求。即便真的界定为捂盘行为了,有关部门采取的惩罚措施也只能锁住房源三个月或半年,不让开发商卖房子。而对于本来想捂盘惜售的开发这无异于是帮其大忙,这下可以合法地“捂盘”了。如此一来,所谓的房价一次性公示又意义何在?由于我们许多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并未考虑到政策可能引发的监管方与被监管方之间的博弈,因此无法应对如上问题,导致一项看起来相当严肃严厉的措施最后变成了花拳绣腿而绵软无力。

昨晚看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教授有段话似乎适用当下的高房价顽疾的房地产市场。中医有“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说法,流传至今,只剩下后半句了,即“对症下药”。现在,医院都根据症治病。血压高,医生就给你开降压药。为什么血压高,他不管;血糖高,就给你开降糖药,为什么高,他也不管。结果呢,并发症越来越多,这是现实。前面提到过,中国字是有顺序的,比如:“病症”,是先有病,才有症,应该先查病因,再治病症,对症下药,可现在很多医生看病却相反。

所以,大萝卜看来,现在的关键是,社会将“捂盘”当成头等罪状,而忽略了体制改革(比如推出物业税等措施),反而将视线转移了。在此,大萝卜认为,捂也许不是坏事,不比视之为洪水猛兽,在高房价的背后真正的抽丝剥茧,将这种利用法律空档的行为深入研究,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地找出问题所在,暴露问题,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而那些抨击捂盘的,恰恰是伪善。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