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万木草堂堂主
万木草堂堂主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70
  • 关注人气:12,9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蓟和贝母临床新用!

(2017-07-21 00:29:30)

大蓟临床新用

  

  1. 大蓟外用治疗急性乳腺炎:

      将鲜大蓟根阴干后,捣烂滤取汁液,加入凡士林搅匀而制成软膏。用时将此膏涂于消毒敷料上,敷贴于患处,每5小时1次。共治疗乳腺炎患者17例,其中有14例局部红肿者经治2~3天而愈,3例有硬结者经治7日而愈。

      急性乳腺炎初期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机为热毒蕴结,气血壅滞,乳络不通。是方单用鲜大蓟汁,取其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功,可奏标本兼治,散结消痈之效。

  2. 新鲜大蓟内服治疗荨麻疹

       将新鲜大蓟刮去表皮,抽心,取肉质部煎水內服(每日2次),可用于治疗荨麻疹。

      西医皮肤科认为,荨麻疹是一种因人体免疫功能变态反应所致的过敏性皮肤疾病。中医皮肤科将其归于“隐疹”范畴。临床以患者皮肤出现淡红色丘疹样团块,奇痒无比为主要表现。据此中医辨证认为,多以风燥血热为病机关键。大蓟擅走血分,尤以凉血清热为长,凡见血热不宁之证,用之皆宜。且古训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虽单味独用,却可奏凉血息风,消疹止痒,标本兼顾之效。

  3. 鲜大蓟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

    单用鲜大蓟50克水取汁300毫升早晚代茶饮。能明显降低血压。

    中医科辨证认为,高血压病中有一类为肝火上炎,气血逆乱所致。此证以面红目赤、头胀疼痛、烦躁少寐、脉弦数等为主要表现。大蓟味苦性凉,走肝经,有清降肝火,下气凉血,泻木安神之功。单味大剂投药,有功专力大,可奏速效之优点。

  4. 大蓟配猪肺猪瘦肉慢性肺结核耐药者

    用单味大剂量大蓟100克配猪瘦肉50克或猪肺半个煲汤,加少许大蒜,胡椒,食盐调味。吃肉喝汤,一日一次。对慢性肺结核耐药患者,疗效奇特。曾经治疗22例肺结核患者,用此食疗方6个月-1年,90%患者痊愈。

    肺结核是一种呼吸系统的传染性疾病,属中医的“痨病”范畴。临床多以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甚或咯血,伴潮热盗汗、夜寐不安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辨证认为,其发病为痨虫所伤,以致阴虛火旺,肺络受损。大蓟功能凉血止血,清热退火。其味甘而缓,配猪瘦肉猪肺等血肉有情之品,有标本兼顾之功,既能退虛火而宁络止血,又能养阴血以固其本。故《药义明辨》中称:“大蓟则兼益阴气以止血,所以或热或虛,每随所治之味用之,《经疏》所谓凉而能行,行而帶补者是也。”

    使用注意:

      大蓟入心、肝二经,走血分,功擅凉血散瘀,宁络止血,有止血之效,无留瘀之弊,为治血热或血瘀出血证之要药。其又兼清热解毒之功,故治疮痈,无论是在热毒感染期,还是热壅血瘀期用之皆可奏效。正如《本草新编》中记载:“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证大获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证也。”

    本品入药既可內服,亦可外用。一般用生鲜之品更长于解毒消痈,炒炭后用则以止血为主。通常,大蓟入复方汤剂的干品剂量为10~15g,鲜品则可用至30~60g;若单味应用其量可倍增。外用时可视需要酌定,捣敷患处或制膏外敷。

    临床用大蓟虽多无明显毒副反应,但其毕竟为寒凉之品,过用或误用皆可伤阳败胃。故凡虛寒出血、脾胃虛弱者均应忌用。《本草新编》中亦有记载:大蓟“盖性过于凉,非胃所善,可以降火,而不可以培土故耳。”

 

贝母临床新用

 

1婴幼儿消化不良:

笔者单用川贝母粉,按每日每公斤体重0.5克计算煎水200毫升一日内5次喂服,治疗患有消化不良的婴幼儿,确有良效。

临床中医认为,婴幼儿的脾胃功能尚未成熟,若饮食失节极易损伤脾胃而引起消化不良。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即停聚而滋生痰湿,反过来痰湿会加重脾运障碍。因此,治宜除痰湿,以助脾运化。是方单用川贝,即意在化痰祛湿。且川贝母味甘性缓,功力专一,副作用小,用于婴幼儿较为适宜。

  1. 川贝母和浙贝母合用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取川贝母和浙贝母各200克,研磨成细粉,一次10克用蜂蜜水送服。一天3次。配合辨证论治,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之反酸,嗳气,及胃痛胃肠胀气。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表观以红、肿多,经中医辨证多属痰热内盛之象。一般治疗宜“标本兼顾”。是方用川贝母和浙贝母等量为用,意在清热化痰,开郁消肿,以治其本;目前的药理学研究亦证实,浙贝母中所含的贝母总碱确有抗溃疡作用。能保护胃黏膜不受伤害。此为治标之用。

  2. 川贝母与浙贝母治疗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

    以浙贝母与川贝母各30克,水煎三次,取汁300毫升,粉三次服完。共治疗前列腺肥大所致的排尿困难、急性尿潴留患者65例。70%患者症状减轻。

    前列腺肥大中医多属“痰病”,病机以痰湿积聚,阻滞下焦为关键。贝母有较强的化痰散结,消肿通关之功能。此方所以能奏效,与其不无关系。

    4川贝母加浙贝母外用治疗小儿腮腺炎

    浙贝母与川贝母各100克,共研为细末,一次10克用醋调敷腮腺炎疼痛发作之局部,另外取五克混合粉,外敷与患儿脚心涌泉穴。共治疗腮腺炎患儿11余例。8例2日内痊愈。        西医认为腮腺炎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腮腺炎症,病灶处红、肿、热、痛,一般属中医的“热毒疮疡”。贝母不仅具有化痰热,消肿胀之功,而且亦有解热毒之功。如《本草求原》中记载:浙贝母“功专解毒,兼散痰滞”。是方以之外用,调理经络的气血运行,可奏引热毒下泄,化痰滞于上之效,又避免了药物内服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

    附录:川贝母与浙贝母临床功效之比较,及其使用注意

    今之临床用贝母入药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二个品种。二者在《本草纲目》以前的历代本草中,被统称为“贝母”。至明代,《本草汇言》中才开始有贝母以“川者为妙”之说。清代成书的《轩岐救正论》中才正式有了“浙贝母”之名。中医认为川、浙二贝的性能功效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用于肺热燥咳,虚劳咳嗽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用于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为宜。至于清热化痰散结之功,又以浙贝母为胜。如《本草汇言》中称:“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而《本草正》中称:“大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贝母入药无非以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消痈散结为要。因有川、浙之分,故久病偏虚者或年幼、年长者用之为宜;新病偏实者或热毒肿结用之为宜。通常,入煎内服的剂量为5~15g;若研未口服的剂量为12g;外用可视情况酌定。

    贝母虽非有毒之品,但皆有苦寒之性,故凡虚寒之症及寒痰、湿痰者皆不宜使用。根据“十八反”的记载,贝母不宜与乌头同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