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堂主42岁了,写了41本书。倘若问最爱,2012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剑胆琴心是中医》是最心爱的一本书。那是一本有感情的书,承载了在中医朝圣路上的艰辛和践行。
其实这一本《走进中医》是堂主在很多名校国学班,总裁班等讲课的录音中整理而成。
口语化的凌乱,正是这本书的特点。堂主讲课没有用过PPT,唯恐固化了大脑不能信马由缰的发散思维。中医理论本身是枯燥而古板的,倘若千篇一律,不如让读者去看《中医基础理论》或者白话版的《黄帝内经》。
另外,学者应该有自己灵魂和思想。当然严谨并不可少,但是灵动活泼的生活语言,更能扣人心弦,所以宁愿不去用“僧敲月下门”的逐字逐句“推敲”来“壁垒森严”这本书。
这本书,就是一个中医人在您身边,读书给您听!也许不能跳过《黄帝内经》的古奥字句,但是后面用生活语言解析的字句,应当会让您有所感悟,哪怕只是一句话而已。
中医,抑或是中医养生,不如电视中的专家说的那样简单,其实养生本是这世间最繁难的事儿,怎么可能有捷径?养生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也不是吃点绿豆或者按几个穴位就能“登堂入室”就能“长生不老”的。
《黄帝内经》难如天书,并不是能随意解读的。除了用心灵去聆听,去感受,不可能像听相声一样,嬉笑怒骂间,就成了艺术。
大家知道,中医理论与临床,当遇到浩浩荡荡来势凶猛的西方医学的时候,100年来,一直在退缩。因为现代医学,有很多“拿来主义”的“眼睛”,帮他们看世界,帮他们认清疾病和人体:物理化学,生物基因等等等等,他们有很多“科学”的眼睛,来窥探生命。
做中医,当然不会妄自菲薄,但是“望闻问切”里面探求生老病死的奥妙,自然对中医本身要求更高,必须“自开天目”,用古代的文化当“探照灯”,来透视人生而参悟阴阳。
中医是比科学更高的哲学,其理论和实践的阶梯就是古代的“文史哲”,所以中医的本身是文化,文化中医和中医文化。
看病者,病人身上是病,医者眼里是病。其实生命远不如此简单,古老玄妙的《黄帝内经》通篇就回答了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而哲学的存在和思辨,有比这三个问题更难的问题吗?就让堂主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梦吧!我们通过这本书,为大家铺垫一条“知道”之路,如《管子·戒》:“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
此时,《黄帝内经》的经文,萦绕在灿烂星辰中,俯瞰于人而声震于天:“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以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堂主和大家一样,不求完全“知道”,也不求百岁长春,惟求生命的尊严。
也许,千百年后,你我早已归于尘土,但是天空中依然激荡一种声音,是圣人的声音,是哲人的声音,是落叶的声音,宛如天籁:中医不灭,薪火不绝。
愿此书,终成落叶,落有梵声,悄然而萧然,在风的飘舞下,落叶归根,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是生命的循环,这是对春天的赞叹!
万木草堂堂主
李杰
2016,3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