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豆豉的读音!

(2011-02-22 21:37:23)
标签:

健康

分类: 济世杂言

豆豉,本身就有两个读音,一本音为古代齐国音(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读SHI(嗜)。

湖北黄陂和东西湖等地区,还是此音读的,现在的读音CHI,是由于音转。(古代汉语由于历史的、地域的以及文字使用上的种种原因而产生的语音流转的客观现象,概而言之,可统称为“音转”。音转现象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源上的“通”,即同源词的派生繁殖和方言的差异;二是用字上的“借”,即通假字的使用;三是形体上的“变”,即联绵词一词多形。)

而嗜与豉(CHI)相似,所以这样的多音现象在古代很常见,如敷衍塞责的塞,就有三个读音,如:sāi,sài,sè。除了要塞读sài,其余的按堵住来解释的时候,如活~,~子等读sāi,但是较为书面的时候如:闭~;阻~;搪~;~责;顿开茅~;读成sè,但是意义相同。

所以豉有两个音,都可以读,但是今天的CHI,是书面的,而民间的很多地方还是读成SHI.

有趣的是古代把豆类总称为菽(shū ),而菽字从艹从叔。“叔”字从尗从又,“尗”指“豆子”,“又”指“右手”,“叔”意为“用手拾豆子”。“艹”与“叔”联合起来表示“作为草本植物子实的豆子”。

而豆豉还有个秀雅的名字叫“幽菽”,就是把豆子“幽”起来而得的。

这还有个典故的:说宋代,江西有一人,很自负,常常说自己学识渊博,天下没有人胜得过他。后来,他听说杨万里很有名,非常不服气,决定和他比试一下。杨万里早就听说这个人一贯骄傲得不得了,就说那请您给我带一点配盐幽菽吧,那个名士愣住了,却又不想放下架子问别人。空着手见到杨万里,杨万里才告诉他在《韵律》这本书上就有记载。名士看了非常惭愧,以后再也不敢骄傲自大了。

(文献:宋代周密《齐东野语·配盐幽菽》:“昔传江西一士,求见杨诚斋,颇以该洽自负。越数日,诚斋简之云:‘闻公自江西来,配盐幽菽欲求少许。’士人茫然莫晓,亟往谢曰:‘某读书不多,实不知为何物?’诚斋徐检《礼部韵略》‘豉’字示之,注云:‘配盐幽菽也。’然其义亦未可深晓。”

明代杨慎《丹铅杂录·解字之妙》:“盖豉本豆也,以盐配之,幽闭于瓮盎中所成,故曰幽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