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写元宵节的古词,辛弃疾的是一流: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梁启超称此《青玉案元夕》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我个人看来国维先生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不妨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谓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朴归真”。
哲学理念太过深奥,辛弃疾写的美境却是在元夕,也就是“元宵节”,我个人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应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医生眼里的元宵含大量油脂及糖分,所以热量很高,对于体重过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都不宜过量摄取。对于痛风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风病发生的可能。四颗芝麻元宵的热量相当于一碗饭的热量,而无馅小汤圆大约四十颗才等于一碗饭的热量,因此可以吃无馅汤圆减少热量摄取,或是以快步走一小时等运动方式消耗这些热量。除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痛风,不宜食元宵的群体还有:
溃疡病患者:吃元宵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对溃疡面的刺激,严重者可诱发胃出血、胃穿孔等。
胃肠消化功能不良者:元宵是由糯米面做成的,黏性较大,不易消化,食后可导致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甚至腹泻。
高热患者:发热时患者的胃肠道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因此应吃些流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则会加重病情。
久病初愈者此时患者:食欲虽有好转,但消化功能仍然较弱,过量食用元宵不利于康复。
年老体弱者:这些人消化功能减退,牙齿脱落,特别是老人吞咽反射比较迟钝,可能会因急速吞咽而引起元宵卡喉,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婴幼儿:小儿消化功能较弱,吞咽反射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吃元宵时不能整个地吃,要分成四分之一吃,吃完一口再吃第二口。一定要细嚼慢咽,以防不测。
大家知道元宵是糯米做的,在写新书《食物不错,吃会错》的时候,我写了糯米与鸡肉同食会引起身体不适,并不是因为古代医家陶弘景曾说过,鸡肉“同糯米食生蛔虫”这样的话,众所周知,糯米鸡汤是湖北的名菜,从古到今大家一直这样在吃,也没有出什么大问题,糯米和鸡一起吃更不会产生蛔虫了。但是糯米不容易消化,鸡也是厚腻之品,同吃会加重胃肠的负担。经验告诉人们糯米能治疗老人夜晚尿频:在睡觉前2小时左右吃糯米糍粑,以肠胃没有负担为度。很多肾虚或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吃了糍粑以后夜尿明显的减轻,但是只要下午吃了鸡汤鸡肉,晚上吃糍粑,夜尿就不会减轻。这充分说明糯米和鸡的确有所冲突,至少是克制了糯米在人体内营养的吸收。所以吃元宵的时候最好不要喝鸡汤。
《食物不错,吃会错》里面也详细的写明了食物与食物之间如何“冲突”。由于食物的性味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有些食物搭配食用可增加营养价值,有利于吸收而增进健康;又有某些食物搭配食用降低营养价值,不利于吸收,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而损害健康。
(《食物没错,吃会错》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估计“五一节”前,可以上架,希望大家关注。)
(转载需与博主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