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万木草堂堂主
万木草堂堂主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70
  • 关注人气:12,9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剑胆琴心21:从“ 刑不上大夫”谈学中医不可“想当然”

(2010-02-16 00:20:31)
标签:

刑不上大夫

肉刑

士可杀不可辱

高梁之变

足生大丁

痛风

糖尿病足

健康

分类: 中医理论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周礼》。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出现误读的原因是错解了这个“刑”字,古人用字是极为精准的,“刑”,肉刑之谓也,它具有特定的内涵,其外延比“法”要小得多,只不过是主张即使士大夫犯法,也不要轻易对他们用肉刑而已。(广义的肉刑,指括黥(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大辟(即死刑)等五种刑罚。起源于“杀人者死,伤人者创”的原始同态复仇论。至夏商周成为国家常刑,有三典五刑之说,秦及汉初相沿不改。狭义上的则指死刑以外的其他刑罚。以其侵刻肌肤、残害人体,故名肉刑。)

儒家先贤为什么要提出“刑不上大夫”?读孟森先生的《明清史讲义》,有“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之说。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其中一节是这样解释“刑不上大夫”的,士大夫“一般不处以残损肢体的肉刑;必须处死者在郊外执行等等。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也不宜让他们终身带着曾受刑辱的标记。这些礼遇决不等于大夫以上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原来,在“刑不上大夫”的提出者眼里,一个枉法的士大夫是否应受到法律追究根本不成其为问题,重要的是不能用大堂之上动用肉刑这种轻蔑、野蛮的方式侮辱其人格、挫伤其自尊心。

本博认为“ 刑不上大夫”涵义的核心应该是“士可杀不可辱”!从对这个词汇的千古错解,不由得想起掌握和学习中医理念的真理,真不容易。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在“足生大丁”一词中,对“足”的理解始终有颇多歧义。“足”即为“脚”,王冰注解:“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认为“足”即“脚”。“足生大丁”即脚上生大丁,但后世对王冰的注解大多持有异议。如林亿等人补注的《新校正》认为“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把“足”训释为“饶”,有“足以”之义。明代马莳撰写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也指出:“足之为言饶也,非手足之足,盖中热既甚,邪热易侵,如持空虚之器以受彼物者矣。”如将“足”训为“多” 《小尔雅•广沽》曰:“饶,多也。”继林亿之后,研究《素问》的诸位医家大都以“足”为多之义。如元代滑寿所辑《读素问钞》中注释“足,饶也,多也。”明代张景岳《类经》中:“足,多也。”后世亦多采纳此种观点。

现在我们回到现实,面对临床,膏粱厚味致营养过剩,身体肥胖,由此导致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富贵病”的痛风。现代医学是这样描述痛风的:“由于尿酸在人体血液中浓度过高,在软组织如关节膜或肌腱里形成针状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一般发作部位为大母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长期痛风患者有发作于手指关节,甚至耳廓含软组织部分的病例。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发作,可使人从睡眠中惊醒。痛风初期,发作多见于下肢。”实践证明本病的发病原因除了遗传外,与饮食失节有密切的关系:过食膏粱→痛风性关节之变→足生大丁(脚拇趾关节红肿热痛)这一理论告诫人们饮食膏粱厚味能影响人体的代谢紊乱,由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使足部发生严重损害。“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这一千年理论与当今临床如此贴切的吻合。所以王冰的解释深得我心,不错!!!!!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是特指“中风” 。“大丁”应释为“薄厥”,即“中风病”,其真正的原因是“膏粱厚味”。考《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之前阐述的是“薄厥”的病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把“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整段原文连贯起来解读,可得出对“薄厥”一病较为精确而全面的阐述。先指出其病机为五志化火,大怒而血菀于上。然后描述临床表现为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轻则伤筋致肢体不用,重则半身不遂,久病不愈。如果久卧不起,汗出生湿,皮肤就会出现破损、溃烂,难愈之褥疮。

以上所云“痛风”(或者生活中常见的“糖尿病足”)和“中风后遗的褥疮”,都符合“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原意,可见离开了临床,空谈的理论永远是理论,除了质疑,争议和空泛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一个好的中医,除了白天看病晚上看书还能做什么?---还有思考。

(转载需与博主联系,否则视为侵权http://s1/middle/6528c921t8215eb1b6d3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