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了解方能敏感与机智
今天阅读《教育的情调》之“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突然就喜欢上了这个标题前的图“帽沿遮着双眼,双臂枕在脑后,双脚敞开舒舒服服躺着的孩子”,这是一个惬意的体验者的姿态,围绕他的那条细细的曲线就是生命的轨迹,对于孩子来说在曲线的周围白色干净的空间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这可能性对孩子来说和对我们来说都充满了陌生的。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范梅南开宗明义写到“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着,我们却为他们而活着,他们的降临给我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体验可能性”。文中作者引用了一则故事:爷爷奶奶想增进和乔伊的情感,带着小乔伊乘轿车外出,但一路上爷爷奶奶并不关注乔伊新奇有趣的发现,自顾自地交谈,乔伊沉默了,最后说出“没人跟我玩”。这个“玩”应该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而“了解”的根本内涵是体验孩子此时此地的感受。而不是孩子带给我们的感受。就像故事中的爷爷奶奶,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隔辈亲情,而小乔伊感受到的是车内车外的各种陌生而新奇的东西,甚至这些东西之间的联系。
可见,享受孩子送给我们的礼物:体验可能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需要我们“放空”自己,放空我们已有的经验价值
,沉下心来去接近孩子带给我们的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抛弃孩子是不完美的想法,尽可能不去强制和压迫,体验在孩子身上发生的各种可能性,第三时时审视自己的生活,把孩子的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依次可以看出,作者范梅南在提出“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之后,紧接着通过“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给出了获得敏感和机智的方法,唯有“了解”才可能“看到”,才会敏感和机智,毕竟我们每个人看见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对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我们是看不见的。
加载中,请稍候......